
艱難搜救
申玉光你在哪里?
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內,申玉光失蹤的消息迅速上報到鎮黨委、政府,驚動了縣委、縣政府,驚動了各級各部門,驚動了無數關心抗旱救災的人們。縣、鎮領導來了,消防官兵來了,公安干警來了,新聞記者來了……
一場艱難復雜的救援行動連夜在田明子洞展開。
因田明子洞口直徑僅有60多公分,施救人員僅能一個人先進去,大型一點的救援器械無法進入洞內,給施救人員的施救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從3月10日晚11點30分起,施救人員努力了一次又一次,還是不見申玉光的影子。“沒有路進入洞中,只能沿著陡峭的洞壁緩緩爬行。再加上潭內光線幽暗,可視范圍極為有限。潭水很深,一根10余米長的竹子,竟插不到底部”,施救人員吃盒飯的時間就是輪換休息的時間。
3月12日,在搜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救援領導小組緊急調來三相發電機和4千瓦三相電大功率抽水機抽水。下午5時許,水位終于大幅下降,遠看救援有望,不料洞內泥沙又突然下塌60厘米,救援工作不得不再次中斷。
3月13日下午3點,縣消防大隊從省消防總隊借來可視探測儀,經探測后,發現潭內潭中有潭,在呈鍋底狀的陰潭底部尚有一直徑1米的另一陰潭。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救援領導小組重新調整方案,采取先抽第一潭水、再抽第二潭水的辦法進行施救。
3月14日晨8點10分,經過長達11小時的抽水后,終于在潭內發現了申玉光的遺體。
上千村民連續幾天自發守候在搜救現場,不肯離去。
半坡村的“大好人”
當噩耗傳來,半坡村和附近的人們陷入無限的悲痛之中。
最為悲痛的莫過于他78歲的母親、多病的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張永琴是11日早上才知道申玉光出事的。那天早上,目送兒子申小猛上學時,聽到本家一個侄兒媳婦攔住兒子說,“不要讀書了,你還有哪心思去讀書啊”。張永琴上去追問,侄兒媳婦才說“二叔昨晚上去抽水,落到水里就沒有起來了”。
張永琴當即癱軟在地上,抱著兒子哭了起來。
“那天他一早起來就在忙。早上十點過鐘時,回家來扛機子,我還問他吃不吃飯,結果他說來不及了,就讓我燒了兩塊粑粑邊吃邊走。就再也沒有回家,張永琴怎么也想不到,這竟是她最后一次見到家里的“頂梁柱”。
“爸爸,你快回來,我想你”,13歲的申順天天猛趴在洞口的情景一直揪著村民的心。
在村民心中,申玉光更是個一大好人。
“在冒沙井組,說起申玉光,大家都伸出大拇指。今年3月,在鎮政府整村推進項目的支持下,組里決定修建通組公路。但公路必須從一戶農戶的地里經過,這戶農戶死活不同意。為了把路修通,申玉光把自己的一塊好地跟這位農戶調換,然后無償讓出這塊地作修路用。這樣的好人怎么就會不在了?”村委副主任陳立猛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陳立猛還說,鑒于申玉光突出的奉獻精神和現實表現,村里已將他納入后備班子培養,但沒想到,他卻因為抽水倒下了。
“他是一個忠孝兩全的孩子呵,死得太可惜了。”78歲的陳紀仁逢人就說。
“他是半坡村的大好人啊,愛幫人,他走得太早了。”已經在事發現場守了三天的81歲陳紀國總是這樣念叨,并忍不住老淚縱橫。
“村里搞農網改造,面對群眾的不理解,申玉光積極配合村支兩委,不斷進行思想動員,無私奉獻勞力,最終拉通了電,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條件”,村民李康秀淚流滿面。
“誰家有個大情小事,他總是隨叫隨到。從沒對我們這些孩子兇過”,6歲的張小猛放學后就來到田明子洞靜靜地守著。
……
然而,知道申玉光的熱心腸的村民們卻不知道,就在出事那天,申玉光家平房上還儲存有水,可供全家使用20來天。他是為了全村人的飲水而獻出生命的啊。
發自肺腑的“心聲”
3月17日下午,花江鎮黨委、政府的相關領導專程趕到申玉光家中,哀悼申玉光。在申玉光的靈柩前,花江鎮黨委書記盧家國哽咽著說了句:“申玉光同志,謝謝你!”
“申玉光為了全村群眾能用上水而獻出了寶貴生命,懇請追認其為革命烈士”,當天,申玉光所在的半坡村村民聯名寫了這樣一份《請愿書》。
生命已經逝去,生命的輝煌卻迸發閃耀,申玉光的壯舉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從找到申玉光遺體那天起,他相識的人、得到他幫助過的人,還有許許多多與他素不相識的人,紛紛自發前往他家憑吊,向英雄申玉光致敬。
“有的人死了,卻永遠活著。 ”申玉光為抗旱救災獻出生命的事跡,流傳黔中大地,激勵人們打好抗旱攻堅戰,奪取最后的勝利。
來源:紅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