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煎包最大的秘方就在于精確和穩(wěn)定。”——Ranponl Jacques-Olivier 何傲杰
中國日報網消息:在人潮涌動的江漢路,有一家“小路易生煎館”生意火爆,不少顧客都需耐心等待,才能品嘗到這帶有瑞士“精確”精神的生煎,22克面,36克肉,誤差在5g以內,一元錢一個,沒有折扣。
生煎雖是帶有濃重中國味的食品,但是經營這家生煎館的,卻是瑞士人何傲杰,在中國生活了7年的他,能開起這樣一家小鋪子,是他當初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
2003年,何傲杰為學中醫(yī)來到了中國,此前他在歐洲學習了兩年西醫(yī),在美國學習了四年中醫(yī),“我想要學好中醫(yī)的話,就要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所以我來到了中國,”從2003年到2005年,他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在湖北中醫(yī)學院完成了本科教育。
“如果當時我選擇繼續(xù)學習,我現在可能就在美國PCOM大學教中醫(yī)了,”何傲杰說作為一個學生,缺乏經濟來源的他,在05年的夏末飛往上海,成為了一家中瑞合資機構的工作人員。
這個工作本是平淡無奇的,但是因此產生的一次約會,卻改變了何傲杰在中國的選擇。
劉嘉,也就是何傲杰現在的妻子,因為曾在瑞士留學過,所以當她知道她朋友的同事當中有位瑞士人時,她提出了見面的想法。
這次見面,讓兩個漂泊許久的人,忽然找到了一種安定的感覺。
劉嘉對記者說,傲杰跟一般的外國人不一樣,他并不貪圖享樂安于現狀,“他是一個追求奮斗的男人,”所以,她支持丈夫在武漢的事業(yè),盡管她一個人在上海的生活有些辛苦。
因為兩個人決定留在中國生活,所以何傲杰放棄了PCOM提供的職位,但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一道生計難題,因為合資機構的薪水,顯然不能滿足他理想中的高品質生活。
“如果我開中醫(yī)館,我想不會有人信任我,”何傲杰雖然學習了近7年的中醫(yī),但他也沒把握讓中國人相信他。何去何從?他曾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有一點他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己做點事情。
“有一次,我忽然發(fā)現我跟我太太都很喜歡吃生煎,”何傲杰的這一“發(fā)現”,很快得到了劉佳表弟陳剛的支持,因為陳剛有過幾年做包子的經驗,從此,開個生煎包店的想法萌生了。
從2007年到2009年,何傲杰和陳剛進行了2年的調研,終于“小路易生煎館”在武漢前進五路上開張了。10平米的店鋪,24個員工,6000元的租金,每日5000元的進賬,何傲杰的生煎館辦的是有聲有色。
許多人都好奇,為什么何傲杰不在上海開店,而是選擇武漢呢,“因為武漢的市場比較有趣,房租也便宜,大家又都喜歡吃,”說這些時,何傲杰儼然像是一個武漢通。
但每個周末,他都會回到上海的家,看望他的妻子和他兩歲的兒子——路易,他的生煎館就是以他兒子的名字命名的。“馬上我就要有第二個孩子了,而且我的第二家分店也要開張了,”何傲杰的“小路易生煎館”已經被許多武漢人所認識,所喜歡。
“我的生煎包表面很酥脆,湯汁很濃,肉也很多,”他告訴記者,他其實并沒有秘方,只是堅持了產品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只與優(yōu)質供應商合作,22克面,36克肉,誤差在5g以內。這樣的描述,使人很容易就聯(lián)想到瑞士手表,同樣的精確,只是不知小路易生煎是否能一樣的風靡大江南北。
現在的何傲杰,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會在空余時間讀《孫子兵法》,甚至把它帶到了商業(yè)運作當中,而且他也沒放棄中醫(yī)學習。他的夢想,就是近幾年多開幾家分店,十年后能夠回到自己的瑞士老家,帶著老婆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生活。
來源: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記者 郭睿) 編輯:寧波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