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報告指出,按目前日增上千輛車的速度,錯時上下班緩堵效果只能維持4個月
去年年底,本報連續推出了一個多月的“關注成都緩堵”系列報道,持續至今,不少市民仍不時打進本報熱線發表自己對成都交通緩堵措施的看法和建議。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關注的焦點是,執行一個多月的錯時上下班,緩堵效果究竟如何?為啥感覺還是那么堵?帶著市民的疑問,昨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并采訪了相關部門。
公民觀察員劉女士:
錯峰1個月
為啥還是堵
今年2月20日,成都市開始實行錯時上下班制度。已經過去一個多月,錯時上下班制度緩堵效果怎么樣?昨日記者了解到,《中心城區錯時上下班制度實施效果監測評估報告》已經出爐。經過一個月的實際運行,中心城區的車速有小幅的增長。可按照目前的車輛增長速度,錯時上下班的緩堵效果4個月后就會被完全抵消掉。
錯峰一個月 上班路上還是堵
“最近這段時間,路上好像又開始堵車了。”家住東二環的劉女士,在位于紅星路南延線的天府軟件園上班,每天上下班開車經過紅星路沿線,一直都讓她很頭疼。從今年春節后開始,成都市開始執行錯峰上下班的政策,加之紅星路沿線多個小路口都建起了人行天橋,紅綠燈數量大大減少,這一度讓劉女士的上班路輕松了不少。
“以前,每天都是7點鐘起床,錯峰上下班后,我一般7點半才起床。”劉女士說,過去由于路上堵車,上午9時上班的她要提前兩小時起床,洗漱、早餐完畢后,大概8時出門,路上大概要花上50分鐘,大約8時50分能抵達單位。而在錯峰上下班后,她感覺路上的擁堵情況有所好轉,“車子沒那么多了,紅綠燈少了,平時最難走的紅星下穿以及科華路一線,也好走了。”她說,正因為如此,她把自己的鬧鐘往后撥了半個小時,讓自己能睡得更好。
然而,在錯峰上下班執行了一個多月后,劉女士感覺7點半起床有點來不及了。“剛執行的一陣,效果確實不錯,但過了一段時間后,路上的車好像又多了起來,堵車情況又開始出現。”她說,有幾次她都差點遲到,這個月甚至還因為堵車遲到了一次,“沒辦法,鬧鐘只好撥到了7點一刻。”
跟劉女士有著相似感受的市民還有不少。家住在三洞橋附近的張女士也告訴記者,錯時上下班后,交通情況改善并不是非常明顯,而這段時間她明顯感覺到羊西線又開始堵車,“就在今天早上,我被堵在羊市街路口10多分鐘,車子根本走不動。”而在漿洗街附近上班的龍先生也表示,前段時間紅照壁路口的堵車情況好轉了一些,但最近一段時間,又有點走不動了。
數據說話 錯時上下班提速并不多
“道路交通運行狀況整體有所改善,但僅僅靠錯時上下班不可能解決交通擁堵。”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一個月的實際運行評估,中心城區早高峰在8:20~8:40更為集中,但晚高峰擁堵指數整體下降,在早晚高峰車速都有所提高。
據了解,此次調查選取今年1月11日~1月15日為“錯時前”期間基準數據,3月1日~3月5日為“錯時后”期間評估數據。早高峰數據采集時段為7:00~9:00,晚高峰采集時段為17:00~19:00。而在這些時段,城市道路網交通運行的數據主要來自浮動車調查和人工現場調查兩種方式。
報告顯示,錯時前后早晚高峰時段基本上一致,但是高峰時段的車速有所提高、擁堵路段也有所減少。早高峰8:20~8:40出行更為集中;晚高峰擁堵指數整體下降,表現為路口排隊長度縮短,等候信號時間減少,車速提高。同時,常發擁堵路段里程減少20%以上。早高峰常發擁堵路段由“錯時前”26段、15.38公里下降到“錯時后”19段、11.73公里。晚高峰常發擁堵路段由“錯時前”67段、43.10公里下降到“錯時后”40段、33.94公里。同時,早晚高峰的車速都有所提升。“錯時后”早、晚高峰時段三環路內整體路網的車速分別提高2.47%、4.26%。主干道提速更多,達到5.7%。
“當然,提速得并不多。”相關負責人表示,提速的幅度并不大,而且功勞也不僅僅是錯時上下班。他認為,主干道的大幅提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在實行的過街天橋的建設使用,截至目前,一環路、二環路、南大街、蜀都大道、新華大道、紅星路上已開放通行46座過街天橋。他表示,作為單一的緩堵措施,錯時上下班不可能立竿見影,一下子就讓市民感覺交通通暢了。
高峰時期常發擁堵路段
早高峰
錯時前 26段、15.38公里
錯時后 19段、11.73公里
提速 2.47%
晚高峰
錯時前 67段、43.10公里
錯時后 40段、33.94公里
提速 4.26%
未來擔心
新增汽車抵消提速
城區交通依然嚴峻
“這樣的提速效果,還正在被日益增長的機動車數量吞沒。”相關負責人表示,錯時上下班是緩解交通擁堵的措施之一,對路網提速、緩解擁堵的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可就是這樣來之不易的提速,還在為快速增長的機動車數量抵消。
今年1月,全市每日新增1389輛汽車,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成都市的人口與機動車保有量仍將維持快速增長勢頭。“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錯時上下班帶來的緩堵效果很快就會被抵消。”根據預計,照此速度,4個月內新增汽車所產生的交通流量將可能抵消錯時上下班措施的緩堵效果,中心城區交通形勢依然嚴峻。
國內外城市經驗表明,單一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作用有限,必須實施綜合管理政策措施。“繼續加強以控制小汽車為重點的交通需求管理,加快其他交通政策的出臺實施仍舊十分重要”。 記者 趙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