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去冬今春,我國西南五省市遭遇旱災,2000萬群眾飲水困難,上億畝土地受旱,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專家分析:大面積遭受旱災的原因除長期降水量不足,還有重要的原因是平時疏于水利設施、農田灌溉、綠化和水土保持等工作。
而愚公家鄉濟源作為河南省西北邊陲城市,10年來累計投入15億元用于水利和生態建設,有效保障了農業灌溉,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了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上了“雙保險”。
4月15日,漫步在位于濟源山區的下冶鎮逢北村,記者看到這里渠貫通、林成網、路相連,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村委會主任田文正介紹:“過去遇上天旱,我們為澆地犯愁。市里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在我村建起了容量達2千方的蓄水池,水管架到了地頭,需要澆地時,擰開水龍頭,水就嘩嘩流!要是旱的厲害,就從村后水庫里泵水,再放到渠里就成了!”據悉,像逢北村一樣的灌溉蓄水池,在濟源山區比較普遍,水源充足時蓄滿,干旱時用于灌溉。
未雨綢繆抓抗旱的理念,在濟源還體現在大興水利工程上。根據濟源市水利局的統計顯示,濟源10年來對水利設施方面的投入達10億元。用這些錢,濟源先后建起了王屋山供水工程、布袋溝供水工程、天壇山供水工程、平原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多個分散型飲水工程,在河南省率先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完成了三河、郭莊、趙莊等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解決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問題;利用冬閑改造、配套和完善水利設施,實現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0萬畝。另據了解,濟源市財政投資2億元左右的蟒河口水庫工程也竣工在即,該工程對汛期防洪、城市用水、農業灌溉、改善生態將起到重要作用。
時下,正值春季植樹的大好時機。濟源,從城市到農村,從企業到學校,廣大群眾義務植樹的場景熱火朝天。濟源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從2001年到現在,我市在植樹造林方面的投入達5億左右,平均每年5000萬元,現在濟源的林木覆蓋率已達52.42%。
如今,隨意驅車行駛或漫步,濟源的每一條路都可以稱得上是風景,綠樹成陰,鮮花點綴,錯落有致,一路一景。高品質的綠化不僅成為濟源的城市名片,還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濟源市委書記段喜中在談到濟源的水利和綠化建設時說:“水利工作關乎民事,綠化事業關乎生態,兩者與地方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密切相關。近些年,濟源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主動采取防旱抗旱措施,大興水利工程和農田灌溉事業,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在改善區域氣候、減少水分蒸發、降低干旱發生率方面已起到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常富榮 通訊員 苗慧玲) 編輯:寧波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