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裝在洞內的設備
背景資料:神秘“816工程”
2003年4月,國防科工委對“816工程”下達了解密令,“816工程”的神秘面紗由此揭開。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后,二機部決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區再建一個核工廠,有關部門即在重慶涪陵白濤鎮選址。為保密,有關部門將凡是被認為有“問題”的人一律遷出,從此白濤的地名也隨之從地圖上消失。
1966年夏,周總理批準“816工程”正式上馬,在當地人稱為尖子山的大山里開鑿巖洞,修地下核工廠,建設原子能反應堆,主要生產钚239核燃料,為生產原子彈服務。
8342部隊2萬多官兵晝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而前前后后參加工程建設約有6萬多人,挖出的石方量達151萬立方之多。
為戰備需要,洞體工程設計可以預防100萬噸氫彈空中爆炸沖擊和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攻擊,還能抵抗8級地震破壞。
為修建設該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廳共9層,高達79.6米,只核反應堆主廠房就高達69米,總面積1.3萬平方米。山體周圍共有大小洞口19個,根據不同規劃,人員出入口、汽車通行洞、排風洞、排水溝、倉庫等應有盡有。洞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總長21公里。工程到停工,洞體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裝工程量的60%;總投資達7.4億元人民幣。
1984年2月,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816工程”被封閉了起來,始終沒有正式投入過生產。再后來,“816工程”中的極小一部分洞體被中國核工業建峰化工總廠作為物資倉庫加以利用。該廠現已上市,成為重慶市的一個大型化工支柱產業。據專家論證,“816工程”是我國三線建設這段不能被磨滅歷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同時,作為曾經的核工廠實體,“816工程”以旅游產品的形式對大眾開放,無論在國內還是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816工程”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國防教育工程。
來源:搜狐旅游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