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近日,當赴玉樹救援隊隊員呂濤踏上濟源這片熱土,聽到一句句祝福,看到一張張久違的面孔時,覺得親切而溫情。
呂濤今年34歲,18歲當兵,19歲入黨。雖然家境一般,生活清貧而單調,但呂濤和妻子、女兒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2005年,因身體素質較好,又喜好戶外運動,呂濤成了河南戶外救援聯盟的一員、河南戶外救援聯盟濟源分隊的隊長。據他的隊友介紹,呂濤非常熱心,搭建帳篷技術好,戶外生存能力強。在我市,他第一個領到了國家職業戶外領隊資格證書。
呂濤告訴記者,因家人患病,沒能參與汶川震后救援,成了他一輩子的遺憾。這次,得知玉樹發生地震,河南戶外救援聯盟與李連杰壹基金救援隊聯合參與救援后,他火速趕往鄭州,隨河南戶外救援聯盟前往災區救援。4月18日下午,呂濤和其他河南隊員一起趕往玉樹縣城。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在玉樹縣城附近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搭建帳篷,搬運物資,搶救物資。
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開展救援,隊員們因高原反應,常常會感到頭疼、惡心;走路不能走得太快,否則會喘不上氣;睡覺要張著嘴,否則會感到胸悶。但他們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進入廢墟搜救,用攜帶的為數不多的氧氣救援因高原反應而昏倒的路人……
呂濤說,在青海玉樹,他一直被一種精神感染者。呂濤和隊員在給一家人搭建帳篷時,得知這家只剩下一個婦女,其余的親人都失去生命后,大家都很難受。帳篷搭好后,看到這位婦女的腳受了傷,隊員小心翼翼將她的腳拾掇干凈,細心地進行了包扎。這名婦女用含糊不清的漢語哭訴道:“沒想到,共產黨會來救我。我會好好地活著!”
在玉樹,許多老年人都不會說漢語,只能靠家里上學的孩子當翻譯。呂濤和隊員在災區發放藥品時,有一個十幾歲的藏族小姑娘用漢語對隊員說,有沒有藥?有一個孩子一直哭。他們趕緊來到孩子的住處,看到一個幾個月大的寶寶發高燒,淋巴腫大,呼吸困難,孩子的母親在一旁哭泣著不知該怎么辦。呂濤和隊員立即開車送孩子到醫院治療,幸運的是,因搶救及時,寶寶脫離了危險。
在呂濤的眼里,見證了一件件令人動容的事情。在玉樹,有一家人,孩子們全走了,只剩下年邁的老兩口。在領取救災帳篷時,老兩口背不動50多公斤的帳篷,救援隊員主動幫助老人背回了帳篷。在平地上,背50多公斤的帳篷不需要費太大的力氣,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上,困難可想而知。但救援隊員沒有叫一聲苦,叫一聲累。整個受災現場秩序井然。部隊官兵、救援隊員和受災群眾演繹著一曲曲人間真情。
呂濤說,這種真情就是大愛無疆。他被深深感動著。他也要用實際行動傳承這種精神。在加班加點為群眾搭建帳篷時,呂濤被突起的風沙瞇住了眼。他當時揉了揉,繼續為受災藏民搭帳篷。堅持救援數天后,在眼睛疼痛無法看見東西的情況下,他才于4月25日返回鄭州。鄭州二院到新鄭機場迎接了抗震救災壯士呂濤,并免費為其提供最好的治療。經過初步檢查,專家發現呂濤的角膜有兩處損傷,并且已經感染。“當時的強風沙進入眼內,損傷了眼角膜。目前呂濤戴上眼鏡視力僅有0.15,而角膜感染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再延遲幾天治療,會有失明的危險。”
當日下午,在槐仙淘寶城,記者見到了呂濤。戴著遮光鏡的呂濤,正在幫助妻子打點生意。他笑著說:“我的眼睛現在不疼了,過幾天到鄭州再復查一下,就會逐漸恢復的。”一些市民得知呂濤的情況后,給他送來了鮮花,送來了祝福。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常富榮 通訊員 賀麗敏)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