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河立交金穗小區里,保安為了預防即將到來的又一輪暴雨提前做足準備,用上百袋沙土袋子填在小區車庫入口?!缎畔r報》記者郭柯堂攝

7日的暴雨使廣州多處街道被水淹沒。 記者王燕攝

昨日的暴雨氣象部門準確預報。 記者莊小龍實習生胡國球、陳卓達攝
對于5月7日的暴雨預報,廣東省氣象臺昨天再次回應說,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與暴雨預報量級和預報提前量有關。
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勛比喻說,預報天氣就和醫生診病過程是相似的,同樣一種病有些容易判斷,有些成因非常復雜,既有臨床的,還有醫理的。同樣是大暴雨,昨天起全省范圍的這場暴雨到大暴雨,氣象局就可以提前2天發布預報,并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讓各方有充足時間采取措施應對。從天氣預報技術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形成暴雨到大暴雨的各種指標非常明顯,而且造成這次暴雨的原因非常符合廣東前汛期典型特征,即冷暖空氣的交匯。他解釋說,這是廣州剛好處于高空槽前西南氣流控制中,切變線和冷空氣從北方而來,靠現有衛星、雷達和其他探測手段,根據天氣理論,暴雨天氣形勢清晰。
反觀5月7日那次特大暴雨,林良勛認為,其氣象學上的各種指標非常不明顯,可以有把握地預報出降水,但提前較長時間預報出這種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科學技術上確有較大難度,技術先進的氣象臺也只能提前做出從十幾分鐘到一兩小時的預警。最大的難點就是理論上還搞不清楚,是什么力量能在很短時間內,把那么多的水汽聚到高空,再在很短時間下到平均高至約200毫米的降水,它的形成機制、天氣系統的相互作用,還需要天氣學原理有較大的突破,也需要繼續研究和探討,也還必須增加探測手段、加大探測密度等,以及還有氣象學和災害防御理論實踐融合等問題。
新城區成水浸街重災區
城市“硬質化”是“元兇”
本報訊 (記者王鶴、何道嵐、李棟通訊員蔡益華)“5·7”大暴雨襲城后,廣州市出現了大面積的水浸街景象。有細心市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聯想困擾多時的崗頂水患,以及不久前的楊箕水浸,再對照此次的多處水浸街,水災多發生在樓高路寬的廣州新城區,反而是路窄設施舊的老城區少遭水淹。昨日,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廣州市規劃院前總規劃師袁奇峰對此解釋,城市“硬質化”是“元兇”,新區水浸主因公園少。
新區水浸主因公園少
“回顧廣州的建設歷史,實在規劃得很有水平?!痹娣灞硎荆瑥V州的城市建設傳統,始終將城市與公園作為有機的結合,“你看老城區里的荔灣湖公園、流花湖公園、越秀山公園、東山湖公園等等,無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間?!?/p>
袁奇峰表示,公園除了休憩娛樂等用途,在南方的多雨氣候環境下,還起著重要的“匯水”作用。他說,公園意味著林地以及水面,都能形成自然的滲透和匯水,讓大雨來臨時的徑流量增加。城市中,綠地量和水面率都是重要的排水保證。
“城市開發中的逐利心理,讓新建區域的排澇功能降低?!痹娣逭J為,如今的城市用地日趨緊張,開發面積的壓力大,公園逐漸被“邊緣化”。以珠江新城為例,除了中軸線綠化帶和中央公園等少量天然去水地質,全是建筑物。滿眼都是鋼筋混凝土,滿街的水泥路面,都是無法自然滲水的物質,學術上稱作城市“硬質化”,后果是降水將全部進入城市的排水系統,不堪重負。
擴大水面增強排澇功能
袁奇峰表示,公園如今被視作城市化過程中的奢侈品,實際上卻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他建議,參照以前的公園與城市比例,通過連通河涌、建造公園等手段,擴大水面,加大滲透率,增強天然的排澇功能,“一方面能美化人居環境,另一方面能應對越加頻繁的暴雨侵襲,減低汛情帶來的損失,何樂而不為?!?/p>
中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溫之平:
氣象局這次報得很不錯
本報訊 (記者葉卡斯通訊員楊綺薇)對于“5·7”廣州大暴雨,有市民都認為,氣象部門沒有及早預報預警暴雨降臨,是導致積水難排、汽車被淹等問題的原因。而中山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溫之平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氣象部門對此次暴雨的預報已非常不錯,“下一次都不一定有這么準”。
觀測點密度不足
溫之平說,由于觀測點稀疏,提供的監測數據不足,令中國目前的定時、定點、定量預報準確率僅為15%~18%,落后于美國23%的水平。另外,目前氣象部門對于晴雨預報等的準確率已達到85%,可是一年四季在春夏預報準確率是要低一些的?!皬V東基本觀測站的分布最多能做到每個縣一個,只能提供實測雨量等簡單數據,這就好比用一個稀疏的漁網來撈小魚,網太大,小魚總是跑掉了?!?/p>
溫之平還提到,眼下中國使用的數值預報模式來自美國,其模式對我國未必適用,因此中國氣象局已經設立了專門的專家小組,研發我國自己的數值模式,“說中國和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十年并不奇怪,十年以后還未必追得上?!?/p>
異常天氣幾十年未見
具體到廣州5月7日的暴雨,溫之平表示自己在看過天氣圖以后,認為氣象部門能夠預報到當時的水平,并且提前2~3小時發出預警信號,已經非常不錯?!皬妼α魈鞖饩值匦詮姡袝r報了下雨,中大這邊下了,而河北那邊沒下,盡管事實上廣州是下了雨,但河北的市民還是會認為天氣預報報得不準。”
他還認為,預報員在面對這樣的大氣環流時,不敢作出暴雨預報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幾十年都從沒出現過的異常天氣?!彼蔡岬?,廣東氣象部門在當時的天氣形勢下,也會對預報大暴雨的發生有所顧忌,畢竟一旦發出預報,從三防到各相關部門全都要動起來,成本巨大。
專家稱地下排水管設計有標準限制
局部路面受浸在所難免
本報訊 (記者賴偉行通訊員盧紹琨、朱楠潔)今年以來,廣州市發生的兩次特大暴雨,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昨日,市三防指揮部辦公室相關專家就如何應對惡劣天氣帶來的自然災害不利影響,減少損失,接受了記者的訪談,并給市民出招。
記者:為何感覺城區遭遇稀遇暴雨多于其他地區?
三防專家:與氣象降雨成災相比,城市排水系統流域出現成災的降雨機會較多。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公共排水設施僅可以防御1~2年一遇標準的暴雨,加上人口密集,財產高度集中,交通中心,受災損失大,影響范圍廣,次生災害多等,所以感覺城區遭遇稀遇暴雨多于其他地區。
記者:洪澇災害可避免嗎?
三防專家:洪澇災害是不可完全避免的自然災害,超強暴雨期間路面受浸在所難免。因為考慮到城市地面空間非常昂貴,同時也考慮到地下管道建設投資巨大,因此城市雨水排水通過地下管道和道路溢流排放,由于地下排水管設計有一定標準限制,因此超過5年一遇防御標準的暴雨徑流是通過路面來溢流的,局部路面受浸在所難免。
記者:面對暴雨來臨,市民應注意做好哪些防御和避險?
三防專家:居家人員要及時收蓋露天晾曬物品,關好門窗,注意陽臺積水排除。駕駛人員應注意道路積水和交通阻塞,注意收聽交通信息,服從交警指揮。戶外作業人員在雷電和降雨時,應暫停在空曠地方的戶外作業,盡可能停留在室內或者安全場所避雨。戶外活動要特別注意山體滑坡,泥石流,圍墻倒塌,樹木倒伏,高空墜物,工棚倒塌的威脅。及時切斷戶外和低洼地段的電源,同時,密切注意地下空間,車輛和儲存物品的安全。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