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到玉樹:探索中國式重建路徑
5月8日晚,“網絡媒體重返災區看民生”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在成都舉行,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侯雄飛姍姍來遲。“對不起各位,我來晚了,四川省正在舉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今天下午是個總結會,會議剛剛結束。”
在重建現場會的四天時間里,國務院37個部門負責人,成都軍區、濟南軍區領導,十八個對口援建省市總指揮,四川省181個縣的書記縣長,行程數千公里,足跡踏遍整個震區,認真總結災區恢復重建的經驗和做法,推動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啟動儀式上,侯雄飛發表了致辭后不久便匆匆離去,馬上參加另外一場會見。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率領的黨政代表團此間抵達成都,前來學習吸取四川在災后重建工作中的先進做法和寶貴經驗,在之后的兩天里,青海團的考察與采訪團的參觀屢屢“撞車”。
以城補鄉籌措農房重建資金完成“統規統建”、運用市場手段引進社會資金完成“聯建”……“四川積累了很多值得總結和推廣的經驗,這是對全國、全人類的貢獻,也是今后應急管理工作中很寶貴的財富。”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說。
從2008年5月12日到2010年5月12日,整整兩年,700多個日夜,四川從悲壯走向豪邁。歐洲風情的山區小鎮,白墻灰瓦的川北農房,民族特色的藏羌新居,古色古香的巴蜀老街……從天崩地裂的“5.12”到天翻地覆的“5.12”,“中國式重建”令人難以置信。
從汶川到玉樹,更是一次激情澎湃的眺望。我們見證了見證了汶川的昨天和今天,才對玉樹的明天多了一份希望。汶川曾經千瘡百孔,現在脫胎換骨;玉樹如今百廢待興,未來當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