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教授11日透露,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艾滋病疫苗計劃已獲得重要進展。
同時擔任中國艾滋病疫苗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的邵一鳴教授,是在11日于上海舉行的第五次中國科協論壇中國艾滋病疫苗高層論壇上透露上述消息的。他說,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艾滋病疫苗計劃取得進展,各項目按計劃完成了研究任務。
邵一鳴介紹,由十余家研究所、高校和疫苗企業組成的團隊負責研制的DNA-天壇痘苗復合型艾滋病疫苗已完成Ⅰb期臨床試驗,在人體觀察到良好的安全性和預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目前已完成II期臨床試驗疫苗的GMP生產,并將于近期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開展試驗的申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毅院士所帶領的研發團隊在治療性艾滋病疫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已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開展I期臨床試驗的申請。中國醫學科學院艾滋病研究中心張林奇教授領銜的團隊利用改進的天壇痘苗病毒載體和腺病毒載體發展的猴艾滋病毒疫苗也取得了最新進展。據悉,在靈長類動物試驗中,這兩種候選疫苗聯合免疫可有效控制致病性的猴艾滋病毒疫苗經粘膜途徑攻毒后在猴體內的復制,為設計新的艾滋病疫苗提供了重要借鑒。
吉林大學的孔維教授和他所帶領的著力于創新型艾滋病疫苗的設想與研發,在臨床前研究中也取得了進展;團隊在其他計劃支持下,正在開展DNA/MAV載體艾滋病疫苗的Ⅱ期臨床試驗。
艾滋病疫苗是當今人類迫切需要但短期內難以攻克的疫苗之一。過去25年來,國內外艾滋病疫苗研制采取了幾十條技術路線,先后開展過近200次臨床試驗。全球艾滋病疫苗界意識到,單一團隊難以攻克此項世界難題。在全球合作態勢的影響下,中國艾滋病疫苗團隊及技術平臺負責人自發組織起來,依托傳染病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聯合全國50多家科研院所、重點院校、疫苗生產企業,于2009年2月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艾滋病疫苗聯盟。
邵一鳴教授介紹說:“中國的艾滋病疫苗研制工作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艾滋病疫苗企業計劃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國際機構的高度關注和肯定。”
去年在泰國結束的全球第三個艾滋病疫苗III期臨床試驗初步顯示了31.2%的保護效果,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顯示可降低HIV感染風險的預防性疫苗,為整個艾滋病疫苗研究領域帶來了曙光。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全球艾滋病疫苗企業計劃、亞洲艾滋病疫苗網絡聯盟、蓋茨基金會的代表,以及國際國內的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論壇。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
相關報道
中國4月艾滋病死亡698例 居傳染病死亡之首
國家衛生部7日發布的疫情報告稱:今年4月(2010年4月1日零時至4月30日24時)內地共報告法定傳染病659301例,死亡1269人。其中艾滋病發病2586例,死亡698例,居死亡病例之首。
報告顯示,全月甲類傳染病無發病、死亡病例報告。乙類傳染病中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無發病、死亡病例報告外,其余22種傳染病共報告發病337311例,死亡1089人;發病數量居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肺結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和麻疹,占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4.23%。
同期報告丙類傳染病發病321990例,死亡180人。報告發病數居前三位的病種依次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瀉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5.33%。
衛生部透露,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以來,該部迅速啟動對災區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報,緊急為災區配置設備并完成人員培訓,于4月21日全部恢復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直報,開展傳染病癥狀監測工作。
截至4月30日,災區無甲類及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除麻疹、痢疾散在病例報告外,報告病種主要為肝炎和肺結核。災區總體疫情平穩,與往年同期無顯著變化。
來源:中國新聞社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