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經濟有發展、設施有提高,生態有改善”。
這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縣描繪的美好藍圖和鎖定目標。時隔兩年,通過汶川人和廣東援建者的艱辛付出,“汶川”,這個世界的符號破繭成蝶,讓人耳目一新——
民生篇:以人為本,民生優先
家住陽光家園一期4棟3樓的師林海不會忘記,自己搬進新家的那一天,“請了別人寫了對聯感謝廣州,請了好多親戚朋友吃了個九大碗,喬遷之喜嘛。”師林海打量著新房樂呵呵地說。
喜悅是可以傳遞的。通過公開搖號分得新房的600多戶威州鎮居民,幾乎不約而同地選在了2010年元旦前搬進新家。師林海的新房子是三室一廳的格局,屋里的沙發、電視、木柜、床等家具已經按照全家人的“設計”擺放得整整齊齊,不少家具都是新購的。尤其是公開搖號分房的方式,是這些老百姓最樂意接受的。
地震前,師林海一家三口人住在單位分配的50多個平方米的宿舍里,震后,單位的房子成了危房,一家人就在縣城租了一間40多平方米的房子過渡,現在的新房足足有近87平方米。況且陽光家園配套建設好了小區綠化、康體、超市等,和大都市的居住環境沒有區別,大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期望。
安居才能樂業,使受災群眾盡快住上安全、溫暖、舒適的住房,成了汶川縣災后重建首要任務。筆者了解到,該縣城鄉住房建設基本完成,全縣農房重建累計開工17053戶,開工率100%,在建783戶,完工16270戶,完工率95.4%。需重建的4487戶城鎮居民住房全部開工,完工3970戶,完工率88.5%,維修加固全部完成。
目前,該縣規劃重建的28所學校已開工24所,竣工18所;規劃重建的23個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已開工18個,竣工11個,109個村(社區)衛生站建設已完成31個;縣體育館、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69個村(社區)活動室已投入使用;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全面完成。
汶川縣高山九曲十八彎,阻擋了多少輩人走向富裕文明的腳步。“要想富,先修路”,為百姓脫貧致富搭建好梯子,是所有參與災后重建人的共識。汶川和廣東砥礪并行,一條條四通八達的道路舒展在群山層巒疊嶂間。2009年,該縣完成70條400公里農村公路恢復重建。目前,映汶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川汶路、汶馬路、映小路、漩三路、粵汶路正抓緊建設。
精神篇:人文關懷,傳承民族
4月20日,汶川縣機關干部陳蘭接到汶川縣心理健康中心的電話,電話里工作人員很禮貌地詢問了她近期心情如何,是否愿意在22日去一趟健康中心和心理醫生做進一步的交談和溝通。
“22日我沒有時間,23日去的,關于如何克服焦慮,醫生給了一些幫助,最近工作壓力太大了,疏導一下好多了。”陳小姐坦誠,汶川縣目前進入災后重建的沖刺階段,加上地震兩周年重要時間節點來臨,工作量前所未有的增大,讓這個去年才考入事業編制的大學生多少有些吃不消。“有心理醫生的輔導,在很郁悶的時候找一個傾吐對象,這可能是其他非災區地區享受不到的特殊待遇。”盡管臉色有點差,她依然豁達地開著玩笑。
這份待遇來得有些容易。香港紅十字會汶川心理健康中心于3月28日隆重開幕,向大眾免費開放。開放日當天,健康中心為大眾準備了“掌掌有理”、“身體掃描”、“投投是道”等一些趣味心理活動,同時發放了幾張測量表,陳小姐當時匆忙,沒有玩游戲,填完表就走了。“沒有想到服務這么好,當時不抱希望的,現在真地跟蹤服務了。”經過心理輔導后的她,心情顯然有所改善。
據悉,香港紅十字會捐建的香港紅十字會汶川心理健康中心,運用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和技巧,由臨床心理學家或心理咨詢師為受“5.12”汶川大地震影響的人士提供包括心理評估、心理治療等專業心理服務,促進身心的全面康復。該中心還將長期邀請香港及國內的心理專家、學者與本地的專業人士進行學術交流、講學和培訓,目前已為二十多位心理咨詢者建立了檔案。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記者 黃志凌 通訊員 任露)編輯:馬原 吳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