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崗交流(資料圖)
70多個市級機關,1175名處級干部交流輪崗……
去年5月以來,重慶啟動了直轄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涉及人員最多的干部交流,千余干部大規模地“換防”,讓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角色轉換?輪崗交流又為70多個機關吹來了哪些新風?
到4月底,距廖向陽“履新”剛好滿10個月。
去年7月,已屆不惑之年的廖向陽離開工作近20年的渝北區地稅局,輪崗交流到秀山縣地稅局任局長。
從主城“開放門戶”到渝東南的偏遠區縣,從“輔助”的副手到地方行政部門第一責任人,廖向陽經歷了“入仕”以來最大的一次“角色轉換”。
在他之后,全市多個市級機關的千名處級干部,陸續加入這一行列。從多年在同一崗位“坐地生根”,到如今大跨度的崗位變化,似乎讓他們有些“猝不及防”。他們不知道的是,伴隨自己崗位的轉變,直轄后重慶規模最大的一次處級干部輪崗交流,已經開始悄然啟動。
“多干一個崗位多一份成熟,多一段經歷就長一分才干”
“到秀山工作的前3個月,晚上基本睡不著。”接受記者采訪時,廖向陽如此形容履新后的初期狀態:“壓力非常大。”
壓力首先來自于自身。在渝北區地稅局,廖向陽歷任一般工作人員、部門負責人,直至2001年升任副局長,先后分管過黨建、工會、稽查、征管等工作。“當了8年副手,主要是協助‘一把手’開展好工作,難免存在依賴性。一旦統攬全局成為決策者,還真覺得有點忐忑。”廖向陽說。
壓力同樣來自于外界。相較于經濟實力強勁的渝北區,地處邊遠的秀山盡管經濟增幅較快,但基礎薄弱,總量偏小,納稅對象的意識和主動性都不夠。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當地工業的沖擊,稅源受到嚴重影響,地方稅務征收更顯困難重重。
到崗一個月后,廖向陽曾向前來調研看望的市地稅局領導“叫苦”。領導表示,困難理解,但征收計劃必須完成:“讓你們來,就是要接受鍛煉,破解難題。”
一語令廖向陽豁然開朗—————在自己身上變更的,不僅是身份和職位,更是主動從“老官”變成了“新官”,其思路理念、工作方法、決策研判都必須有大幅度調整。
經過反復思考,在履新后第一次全局科所長例會上,廖向陽提出三點意見勉勵全體干部職工:重視團結,因為團結才有力量;愛崗敬業,這樣才能最大化體現自身價值;重視創新,如此才有動力。
這三句話,也是廖向陽對自己的鞭策。
其后半年,廖向陽保持了以下工作節奏———每天除了吃飯和上廁所,都在辦公室處理事務,找人談話了解情況,商討拓展稅收渠道、欠稅等。稍有空余時間,他會去征稽所調研走訪,了解一線的服務狀況:“老實說,比原單位要忙很多。”
今年2月,統計結果顯示,秀山地稅局2009年超額完成稅收征收計劃,比去年同期增加22.1%。同時,在當年秀山縣行政服務水平年度綜合測評結果中,該局位列第三,創歷史最好成績。
初戰告捷讓廖向陽感覺辛苦沒有白費。他如此總結從“老官”到“新官”的感受:“多干一個崗位多一份成熟,多一段經歷就長一分才干。”
“變”與“不變”的微妙心態
參加輪崗交流的其他干部,也像廖向陽一樣,同樣經歷了“一開始睡不著”的焦慮。
幾個市級機關組織人事部門負責人透露,在制定輪崗交流方案時收集內部意見,部分干部表示“擔心不適應”、“在原部門更熟悉情況”,或干脆直言“希望暫時不交流”,甚至有人還有抵觸情緒。
“這種情形在預料之內,事實上它從一個側面佐證了輪崗交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市委組織部、市人力社保局等單位有關負責人都如此表示。
市委組織部有關人士說,直轄十余年,重慶干部隊伍建設持續加速,近年來又不斷引進“空降兵”,力推廳局級干部“異地任職”:“對部門、區縣的決策層進行‘多面手’培養的力度,可謂越來越大。”
但他也承認,恰恰在處級干部這個重要的執行層面,我市之前尚未大規模開展“挪窩”。一些處級干部,甚至在同一崗位上一呆就是十多年。
長期“固守”一個崗位,其負面效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可能因周而復始產生職業倦怠,消磨熱情和創新能力,還可能滋生“尋租腐敗”等腐敗流毒。
巫山縣交通局原局長晏大彬就是一個反面例子———他于2001年到2008年間,近8年擔任同一職務,其間多次收受賄賂高達2226萬元,于今年1月被判處死刑。
“因此,我市從去年開始,針對處級干部啟動大規模的輪崗交流。旨在用制度來完善這批干部的多崗位適應性,進而全面提升其能力素質和主動性。”該人士稱。
原任市地稅局財產和行為稅處處長的羅安梅,去年輪崗交流到地方稅處任處長。回憶起剛接到通知時的情景,羅安梅覺得“太突然了,而且馬上要求上崗。當時正趕上年中,所有處室工作都要保證正常運轉不中斷。”
隨即而來的,還有種種挫敗感—————羅安梅之前在原部門工作了6年,各個環節駕輕就熟,許多基礎數據都能夠信手拈來。到新的職位后,大量專業知識要補課,領導詢問某個數據,還得回去查詢。加上還需和部門新同事協調磨合,“手忙腳亂,當時很是郁悶了一陣。”
恰在當時,市地稅局同步開展了處級干部競爭上崗和一般人員雙向選擇,在調整中,竟有6人沒有得到適配崗位,“落選”了。
“這事兒給我們震動很大。”羅安梅坦言,大家意識到,崗位變動、多崗歷練是干部培養大勢所趨,“不變”的最后結果,很可能就是被淘汰。
羅安梅開始主動適應,花大功夫“啃”專業書籍,有空就看。午間休息,她也看到許多同事在伏案“補課”—————“這種‘變’迫使你主動充電,不斷完善自己,才能跟上大環境的前進步伐。”
38歲的楊貴軍,同樣在“變”與“不變”之間糾結了一段時間,不過他的矛盾更多來自于家庭。
原任開縣工商局經檢支隊支隊長的楊貴軍,曾被評為重慶市工商系統“十佳辦案能手”。在本輪干部交流輪崗中,他被推薦交流到城口縣任縣工商局機關黨委書記,屬于提拔任用。
楊貴軍父母多病,妹妹在國外,女兒還在念小學。去最偏遠的城口縣任職,意味著一家重擔都要落到妻子身上。
“起初我也猶豫過。”楊貴軍說,父母對他的“高升”并不“感冒”,覺得換到了一個山旮旯里。城口的偏僻閉塞也確實令他有些踟躕。
彼時,整個工商系統的輪崗交流已如火如荼———40個區縣中,有22個區縣工商局負責人輪崗,市局80%的處室負責人交流任職。
思之再三,楊貴軍下定決心:“我給父母做工作。既然組織安排我去,說明那里需要我。”
去年11月,楊貴軍打點好行李,到城口就職。
憑著豐富的辦案經驗、熟悉的專業知識,楊貴軍很快贏得縣工商局上下的一致尊重。不少年輕執法人員搶著跟他到一線執法辦案。
如今,楊貴軍在當地租了一處房屋,準備擇機把父母接過來住一段時間:“希望能讓家人放心,在任何地方,我都能干出新成績!”
從“體內循環”到“體外循環”,嘗試推進“大跨度”角色轉換,是本次輪崗交流的亮點
相對于廖向陽、楊貴軍的系統內、跨區域輪崗交流,艾曉林“跨界”更大—————從市農科院信息中心主任的位置上,他“跳”到市民政局,擔任宣傳信息處處長。
艾曉林認為:“和農科院相比,現在的崗位和老百姓關聯度更高,講究協同性和服務性,對個人的鍛煉很大。”
“積極嘗試推進跨行業、跨區域交流干部,是本次輪崗交流的一大亮點。”市公務員局有關負責人稱。
不僅僅是民政局,市工商局、市地稅局等長期慣于“體內循環”的垂直管理部門,這次也開始嘗試更加開放的干部交流模式。
市工商局有關人士舉例稱,城口縣工商局原局長因病調離后,市局主動和縣委溝通,經當地黨委民主推薦,將縣委委員、縣經委主任羅建忠交流到這一崗位上。
各方信息顯示,羅建忠在經委主任位置上已干了10年,符合輪崗交流條件。且本人對當地情況非常熟悉,工作能力強,作風硬朗:“相信能給縣工商系統帶來新局面。”
市民政局機關的一名新提任處級干部,此次輪崗交流到局直屬事業單位任職,同樣開了該系統先河。去年民政系統進行年度考核時,該事業單位的民主測評滿意度顯著上升。
市公務員局負責人表示,機關中層干部跨系統輪崗交流全國范圍內都不多,重慶也是在探索中前行。
“從近一年實踐看來,整體運作的情況較好。”市委組織部、市人力社保局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全市符合相關規定的82個市級機關中,已經有76個開展了輪崗交流工作,約占總數的92%;共交流處級干部1175人,約占市級機關處級干部總數的18%。
還有一串數字折射出這項工作的扎實“落地”———市人力社保局共輪崗交流65人,占應輪崗人數的309%。有288名優秀年輕干部通過輪崗,到新崗位上接受鍛煉。市商委、市質監局等部門,結合輪崗交流,分別提拔了38名、23名年輕處級干部,優化了機關處級干部的年齡和知識結構。
一位負責人說,近年來,社會對公務員的質疑,往往源于少數人濫用職權、拉幫結派,甚至抱團貪腐,因此本次輪崗交流直指“實權干部”。要求“凡未在兩個以上正處級職位工作過的市管后備干部,在同一處室工作滿10年的必須輪崗”;“在同一處室工作滿10年的處級非領導職務干部,以及在同一處室任正職或副職處級領導職務滿5年且直接從事人、財、物管理或行政審批的處級非領導職務干部,也必須有計劃地分期分批輪崗”。
“在一個地方工作久了,沒有‘人情網’、‘關系網’是不可能的。”廖向陽坦白地說,開展輪崗交流,確實能有效規避干部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
羅安梅也承認,對一些年齡偏大的干部,長期在同一職位,一方面會產生依賴心理,另一方面不可避免會導致“周而復始”的懈怠情緒:“通過輪崗交流動一動,客觀上對干部的個人能力、業務水平和工作方法都有‘強制進步’的作用。”
據統計,此次輪崗交流中,共有在同一處室工作滿10年和直接從事人、財、物管理或行政審批5年的584名領導干部,占到已輪崗人員的近一半。
有關負責人透露,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市將出臺《公務員輪崗交流實施辦法(試行)》,逐步將這項工作科學化、常態化。同時,我市還將適時考慮輪崗交流工作的啟動時限:“比如,一個單位處級干部職數在50人以上,如符合條件者占到20%,或單位處級干部在30-50人內,符合條件者占30%的,或單位處級干部在30人以下,符合條件者占50%的,原則上都應開展處級干部的輪崗交流工作。”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