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2009年7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國務委員戴秉國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特別代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在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前合影。新華社記者張巖攝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上海世博中心會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當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參觀上海世博園中國館和美國館,并乘車游覽了世博園區。新華社記者張明攝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于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兩國將就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經濟復蘇及增長、貿易和投資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作為世界最大發達國家與最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對話,其議題不僅事關雙邊關系,也對地區和全球事務有重大影響。
與去年中美首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恰逢國際金融危機重挫全球經濟不同,今年的對話是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中美關系出現一定波折的背景下舉行的。本輪對話可能取得哪些成果?中美關系將走向何方?新華社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美國、英國和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學者。
中美關系走向如何研判?
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楊毅:中美去年4月達成的“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關系”是一個很好的框架,現在需要補充更多具體、可操作的東西。這次對話應該商討如何真正以實際行動促使兩國建立新型的大國關系互動,不要重蹈歷史上現存霸權國與新興國家間對立沖突的覆轍。中國謀求和平發展,美國要放棄傳統大國權力政治的思維,這樣中美才能真正建立一種超越雙邊、超越地區、面向全球的合作框架。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原美國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查爾斯·弗里曼):我認為美中關系定位已經很好。在這輪對話中,如果能確定一些雙方合作的具體事情,以展示美中的合作關系,那將非常好。重要的是,雙方必須重申良好關系的重要性。兩國目前存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很難預見這些問題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但重要的是要去談。
英國華威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教授肖恩·布雷斯林: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詞組描述兩國關系,“謹慎的相互依存”可能比較恰當。兩國都有潛在動力來解決問題,都意識到如果一方對另一方采取咄咄逼人的行動,將嚴重損害自己的經濟利益。兩國經濟合作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中美都認為另一方不能凌駕于自己;二是它們都重視國內的政治氛圍,需要讓國內民眾相信領導人采取的行動符合國家利益。
比利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喬納森·荷爾斯拉格:中美都知道需要依靠彼此,但雙方關系仍存在一些挑戰。關鍵是美國,尤其是美國社會能否接受與一個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國家平等合作?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希望壯大自身實力以維護其全球安全利益?這些問題反映出美國為順應全球格局變化需要作出艱難調整。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向陽:今年以來中美關系的波動表明中美關系仍然處于“磨合期”。我們需要務實與全面看待兩國關系定位。中美之間存在著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競合關系”:一方面是務實合作,另一方面則是可控競爭。中美雙方應始終清楚彼此關系的戰略重要性與復雜性,共同致力于良性互動與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