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新能源汽車相關細則還是沒有“始出來”,但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各種傳言卻總能吸引各界人士的關注。昨日,有媒體報道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已經會簽《新能源車私人購買補貼細則》,目前已上報更高級主管部門,預計5月底前正式對外公布。”
發展路徑顯現
“這個消息并不新鮮,我們在業內已交流了很長時間。”5月24日,面對上述消息,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車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從補貼數額上看,這符合大家的預期和之前的傳聞。但最大的亮點還是在對不同種類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的區分上,這既符合了國家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也明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最需要鼓勵生產的種類和技術上最主要的發展路徑——純電動汽車。”事實上,媒體所說的最高6萬元補貼金額恰恰針對的也是消費者購買純電動汽車這個前提條件。
“但媒體報道的相關細則也可理解為,新能源汽車的成本越高,補貼也就越高。”愛建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褚艷輝對本報記者說。據悉,目前市場上燃油車成本固然相對較低,但僅從插電式電動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比較而言,由于全新技術的使用,純電動汽車成本確實居高不下,而非一般消費者所能承受。
同時,褚艷輝對“5月底出臺”這個時間點表示了疑問。“從縱向上看,上述消息去年年底就開始出現了,其后又從3月傳到了現在,為什么直至現在還未正式出臺?關鍵在于相關的補貼標準與具體的實施無法達成一致。而這個時候,仍需要相關部門作出考量。”褚艷輝以歷史為喻。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在參加某工廠奠基儀式上就曾暗示,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本月底出臺,“但具體補貼方式需以文件公布為準,目前不便透露詳情。”
車企迎來良機?
與此同時,不少人認為,對于相關汽車企業來說,隨著新能源補貼細則的出臺,將會迎來更進一步的發展機會。從目前情況看,現在不少汽車廠商都在積極推出各自的相關規劃。
但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卻認為,相關政策其實是鼓勵電動汽車消費的。“對于汽車企業來說,這其實也是機會,但這個機會不是體現在銷售這一點上,而是相關的技術研發和改進。也就是說,汽車企業的第一步是造出能讓消費者滿意的電動汽車。”
褚艷輝同樣認為,現在對汽車企業來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加大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并在抓住消費者方面下足功夫。
當然,電動汽車相對的高成本和相關配套設施的缺乏同樣是不得不面臨的難題。“這恰恰就是相關企業的第二步規劃——降低成本。這就需要電動汽車的大規模生產,繼而成本就會相對降低。但要實現產業化生產這個目標,就需要汽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將市場和政策形成真正的合力,以避免出現有產業化卻無市場的尷尬局面。”
事實上,國家相關部門已提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先行“糧草”。4月末,工信部官網顯示,《電動汽車傳導式充電接口》、《電動汽車充電站通用要求》、《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與非車載充電機之間的通訊協議》、《輕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試驗方法》四項國家標準,通過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技術委員會審查。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