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目前成品油定價機制是給煉油環節有確保的利潤
[主持人]其實我們觀察國際原油價格包括國內成品油價格這兩條曲線的變化,實際上波動和幅度的形狀還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能對應上。有的網友還有這樣一個疑慮,目前定價機制給石油公司留下了一些利潤空間,包括可操作的時間,您怎么看?
[王震]第一,目前成品油定價機制具有成本加成的思想,相對來說給煉油環節有一個確保的利潤,但是這個前提是在油價80美元以下的時候,油價在80美元到130美元的時候,煉油環節的利潤要減少,等油價超過130美元以上的時候,煉油環節可能就沒有利潤,甚至石油公司要倒貼。因為現在油價多數是在80美元以內,煉油企業會有一個利潤,但是利潤也不是比較高的利潤率,既然是國家宏觀的,價格是有控制的市場化定價機制,那對煉油環節,希望它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第二,從更長遠來講,煉油環節也沒有什么利潤可保的。只要做生產,做企業沒有可確保賺的錢,要根據市場行情要去加強你的生產經營管理,這是產業鏈的一個合理發展問題。從更長遠來講,成品油價格慢慢市場化以后,大家所關心的這個問題可能就不存在了,這也是目前發展的階段性。
王震:不管是汽油價還是柴油價將來都會走向市場化
[主持人]如果您站在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您覺得油價時時調還是國家制定一些制度來平抑波動的幅度,哪個對消費者更有利呢?
[王震]一是看消費者本身的成熟程度和抗風險能力,二是更重要的就是看國際環境。2008年之前,實際上油價波動很大,即使在147美元以下,下降幅度也非常大,換句話說,油價不管是漲還是跌,幅度還是非常大的。油價和成品油價格掛鉤,時時變化,這種大的波動可能會對正常的經濟行為產生一些大的沖擊。反過來講,如果消費者或者企業承受這種波動的風險能力很強,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但事實上,畢竟中國還在轉型過程中,還是一個新興經濟體,市場經濟的很多方面還沒有完全完善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通過現有的機制,其實是相當于把一部分波幅給降下來,反而是有利的。
生活水平提高了,成品油支出比例占的比較小了,社會和這個相關的信息也比較完善了,那大家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了,那每天變,大家也不會因為白菜價格漲一點點就不吃了,或者豬肉價格變多了就不吃了,我覺得都是一樣的道理。其實從長遠來講,不管是汽油價還是柴油價,隨著國內供需矛盾的逐步緩解,它會走向市場化,就像在歐洲,它的價格每天會變,而且隔一條馬路、隔一條街價格還不一樣。你拿信用卡去找加油或者有專門的加油站員工給你加油還不一樣,加油和買普通商品沒有什么區別。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很重要,成品油的供需基本上沒有太大矛盾,成品油的緊和缺只會通過價格體現,而不是出現油荒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短缺行為,如果有短缺行為就不可能完全市場化,這個時候政府的一些管制往往是必要的。任何的改革或者價格改革,它都是有一步步推進的,有些商品完全具備條件改革速度非常快,有些相對來說更基礎性或者對大家影響大一點兒的,反而改革比較慢。
王震: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這次降價的幅度?
[王震]降價幅度消費者可能會很關注,從過去一年半來看,多數認為漲的時候多,降的時間少,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油價處在上升通道。我們國家目前從定價機制來講,它在往上漲的時候,并沒有完全調足,按照目前定價機制對應的國際原油價格,按照一定公式給漲足。因為在某一段時間,原油價格漲幅過大的話,它也漲不夠。因此,下調的時候也不一定完全對應那個下調,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原油價格波動幅度也不會百分之百傳遞到成品油價格波動幅度。原油價格波動幅度在煉油這個環節會消化掉一部分,比如舉個例子,原油價格變化已經是百分之百了,那成品油價格可能就是50%。從波動幅度來講,煉油這個環節已經消化掉一部分。所以消費者也可以去理解,漲的時候也沒有完全漲足,那下調的時候也不能說全部下調,所以相對來說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多數情況下,漲的時候大家不會關心是不是漲足了,或者說更希望你少漲點,降的時候希望你降足,所以綜合起來,更長遠去看,我覺得就比較好理解變化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