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去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已增至94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買家:一人有一個奢侈品夢
超越美國,僅次于日本,這個龐大奢侈品的消費量和當今老百姓有多大關系?
一周前,在一個日資公司當行政助理的廣州人王月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LV包。這是在天涯等論壇上人們熟知的“入門包”NEVERFULL,455歐元,退稅后折合人民幣不到4000元。她說本來是25歲生日獎勵自己的禮物,好不容易才等到有朋友到歐洲旅游,趕緊托他買一個。
“在國外買免了關稅,能便宜很多。朋友說,在德國那個專賣店,這個包被作為最平價的商品放在柜臺底下。他跟售貨員說的時候,她還很不滿意,說這個包最便宜,中國人應該挑貴一點的。”
盡管如此,王月還是很寶貝自己的第一件奢侈品。“不敢告訴媽媽多少錢,她肯定會說我花幾千塊買個包,瘋掉了。”
“朋友們都有,就是覺得自己憑什么不應該有一個。說實話這個包也不是那么好用,沒有拉鏈,在廣州很不安全。但是我覺得,背上了感覺就是挺好。”王月說,擁有LV包是她工作以后第一個想滿足的愿望。
李文蔚也很迷戀那個看起來很經典的花紋,她不僅有LV,還有GUCCI,好幾個。“北京路那個叫太白的賣場,什么新款都有,幾百塊就行了。”她買的是業內俗稱的“A貨”(仿造品)。
在廣州桂花崗的皮具批發城里,聚集著大量以第一時間仿造世界頂級名牌包為追求的廠家和經銷商。每當各大品牌的換季展示會一開完,或者明星代言人們在雜志上一露臉,他們就以最快速度把款式復制下來,然后費盡心思研究相關的材料,通常不到一兩個月就能把這些新款復制到柜臺上。
投身這個行業已經3年的李剛說,他已經掌握了業內的最高水準,“說實話,現在仿真度最高的是GUCCI,因為我們已經攻破了它的面料。我們能做到的術語是:1:1.”如今,他最大頭的客戶不是本地人,而是每年來參加廣交會的老外們。“他們都是成批成批地拉走,也不知怎么運回本國去。”
大學生周嘉玲準備從就業開啟她的奢侈品之夢。讀新聞專業的她,卻選擇做一個意大利品牌“伽達”的儲備店長。這個品牌經銷商在過去的幾年里曾經是LV、華倫天奴等品牌的中國代理商,眼看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該公司打算自己引入新的奢侈品牌來做。“目前在中國有三家分店,我面試時,公司說計劃一年內在開10間。”
盡管還沒走出校門,但是嘉玲坦言自己對奢侈品牌并不陌生,“以后工作有閑錢,都會期望擁有一下。”她笑說,這是年輕人的話題,和父輩沒有共同語言。
回溯:不滿到追捧只用20年
一方面是年輕人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瘋狂追捧,另一方面卻是部分群體的一竅不通。在中國,這是奢侈品消費的一個現狀。回溯這段中國式奢侈品消費路,你會發現,對于這些動輒有上百年歷史的奢侈品品牌,從排斥到追捧,中國人只走了20年的“高速路”。
1992年,早在全球殿堂級奢侈品牌LV(路易·威登)在北京開設第一家直營店之后的第二年,《經濟日報》便發表《賽特你太離譜了》一文,指責賽特的價格“貴得太離譜”。3個月后,《北京晚報》則以《燕莎、賽特也許不太離譜》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