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金庸早年建造的“云松書舍”。新華社發(fā)
最近不斷有游客和市民向媒體反映,杭州西湖景區(qū)環(huán)湖一帶有許多名勝古建“可望而不可進”,一些絕版風景的場所搖身變成高檔“會所”。政府傾力打造的“大眾西湖”走了樣,一些本應向大眾開放的名勝故居變成少數人進出的“樂園”。
記者調查得知,西湖邊很多名勝故居已變身私人會所或餐廳,西湖“富貴化”趨勢正悄然加速。
名勝故居變身會所餐廳
■游客止步
杭州西湖邊南山路上的“1917花園餐廳”,原名“膺白樓”,根據民國初期名人黃郛的別墅舊居改造而成,現在是一家餐廳。餐廳張經理說,這里只有包廂,每位最低消費600元,不含酒水,燕鮑翅是主打菜。
位于環(huán)西湖孤山南麓的俞曲園紀念館,是由晚清著名學者俞樾的舊居俞樓改建而來,有“西湖第一樓”美譽。現在,游客只能止步于前廳觀看俞樾生平、學術成就等圖板、資料介紹,不能上樓和進入后院參觀。現在,這幢舊居已被個人租用,只有白天開放前廳,下午5點后連前廳也要關門謝客。
作家金庸早年建造的“云松書舍”坐落靈隱路上。1996年11月,金庸將此書院捐贈給杭州市政府。現在“云松書舍”要向游客收取每人5元的門票,每到下午4點半,就關門謝客,成了少數人的“樂園”。
記者環(huán)湖探訪發(fā)現,眾多主景區(qū)中的高端特色“會館”,大多通過租用的方式“寄居”在環(huán)西湖的名勝古建里,游客只能望而卻步。
世代居住湖邊家庭搬遷
■還湖于民
據了解,2002年,杭州市把“建設環(huán)湖綠地,實現還湖于民”列為為市民辦的十件實事之首。前幾年,杭州投入數十億元進行綜合改造和保護,遷走大批單位和住戶,拆除房屋與高墻,推進“西湖西進”計劃,基本達到300年前西湖的面積。
一些曾參與西湖改造工程的干部說,“大眾西湖”來之不易,當時許多單位和個人都做出了犧牲,有一些還是世代就在西湖邊生活的家庭。但現在一些舊居古宅及周圍草坪和花園,又被一些企業(yè)、單位和個人“圈”回去,而且此風日盛,占據的地方越來越多。
這些會所普遍設置了最低消費,一般每人最低500元,加上15%的服務費、酒水飲料,一頓聚餐消費常常要上萬元。“來這里消費的,不是有錢人,就是有權的人。”一家會所的保安說。
財團老板搶租西湖景區(qū)
■爭湖爭綠
杭州市政府和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透露,改造后的西湖景區(qū)全天候對外開放。對景區(qū)建筑物和舊居的保護上,過去都是靠政府,但政府心有余力不足,現在一般采取招商洽談以租用方式進行保護,有關部門審核簽約時,都有嚴格的保護要求。
知情者透露,在政府實現還湖于民改造過程中,一些財團老板間的爭湖爭綠戰(zhàn)也悄然打響,一些地段較好的場所租金,按建筑面積每平米每天四五元收取,好地段更高,承租者多實行會員制。
環(huán)湖沿線有近50家會所
■百姓調查
杭州市要求西湖景區(qū)內80%以上消費場所應讓普通百姓消費得起。正在悄然加速的西湖“富貴化”趨勢,引起種種議論。
一些群眾對環(huán)湖沿線做過初步調查,發(fā)現已有近50家私人性質“會所”,個別“會所”外人住一晚要花1.78萬元。
一些擠占了西湖景區(qū)的人士則另有看法。浙江金華的一位商人在西湖邊租了一幢民國時期的老房子,每年租金100多萬元。他說,西湖作為著名風景游覽勝地,需要眾多高檔的“會所”,“我不準備對外營業(yè),只是找個地方招待客人。”另一“會所”負責人則說,“會所”主要為會員服務,可帶來巨大的無形資產。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