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展示近年來陜西基本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成果,展現有關部門在基本建設中為文物保護做出的突出貢獻,6月12日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了陜西“十一五”基本建設考古成就展,向廣大觀眾介紹陜西近年來基本建設中文物保護成果,宣傳社會各界為保護文化遺產做出的重要貢獻,進一步營造“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改革開放以來,文物保護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隨著城鄉建設規模不斷加大,保護與建設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加劇。“十一五”以來,陜西省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西部強省、構建和諧陜西為目標,特別是以交通、能源為代表的各類建設工程迅速增多,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勘探、發掘等文物保護工作日益繁重。多年來,在陜西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陜西省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據統計,近5年來,陜西文物部門與能源、交通、鐵路、電力、水利等行業通力合作,就涉及各類基礎性建設項目共簽署考古調查勘探協議589項,發掘協議211項,勘探各種線路總長2814公里,面積3864萬平方米,遺址434處,出土各類文物80000多件組,一大批古遺址、古墓葬等珍貴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一批重要考古發現填補了陜西乃至全國的空白,其中,在涇河工業園區建設中發現的高陵楊官寨遺址榮獲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一名,還被評為國家文物局“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獎”二等獎;2009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初選中,陜西有10個考古項目入圍,均是陜西建設工程中的重要考古發現。
來源: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記者(記者 盧宏艷) 編輯:鄧京荊 吳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