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幾灣的楠竹都長出了新葉;這根今年春筍,正在抽枝展葉。這些楠竹都是去年秋天栽的,預計5年后就可成林了。”日前,記者在四川長寧縣富興勞武竹木工藝廠總經理吳文祥等人的帶領下,來到長寧縣硐底鎮紅旗村4組,察看他們“股份合作”種植的楠竹林。
“我們的‘股份合作’最早是與硐底鎮紅旗村5組的鄧萬元開始的,后來群眾的積極性很高,我們就擴大了合作規模,目前已與石埡村的13個組,紅旗村3、4、5組和興堡村6組的群眾合作,簽訂合同面積達2. 2萬畝。運作方式是群眾出林地,我們提供資金和技術,建設公路、防火水池等基礎設施。林地有效益后,收入農民得35%,我們占65%。”說起林地的“股份合作”,吳文祥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與吳文祥合作是非常慎重的。”石埡村村主任范小勇接過話茬,“石埡村過去主要是開采地下的礦產資源,為使全村發展從地下轉到地上,我們在實地考察論證的基礎上,開展了這次林地的‘股份合作’。這不僅解決了荒山荒坡的土地撂荒問題,建起了一個‘綠色銀行’,還解決了留守的年紀較大的剩余勞動力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僅去年村民栽竹、除草等勞務收入就達200多萬元。”
“說起林地‘股份合作’帶來的好處,我最有發言權”,石埡村村民楊剛新也來搶著發言,“不光是將來,就在眼前就有實實在在的收益。像我們這些留守老人,給別人打工,別人不要;除草、栽竹是我們的強項,干活每天除有40元收入,還有一頓免費的午飯吃。去年最多時每天有近150人在干活。過去我們也想在這荒山荒坡上栽上竹子,但是沒有資金和技術,而且一家一戶栽植也不易形成規模,竹筍養護、森林防火都是大問題。現在公路修上山了,群眾都很滿意。‘股份合作’,大家的積極性很高,光我們組上就有1000多畝土地入股。”
這些林地的“股份合作”得益于國家林地確權等惠農政策的實施。林地確權后,農民有了自主權,以林地進行“股份合作”,有效解決了農民資金、技術難題和分散經營問題。林地始終是農民的,也調動了他們參與竹林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長寧縣林業局副局長袁華這樣認為。
“楠竹成林以后的銷路怎樣呢?”記者帶著疑惑問。
“楠竹的銷路不成問題。我現在的廠生產的竹椅、竹席、竹筷等竹制品暢銷全國,想做大規模,最關鍵的就是缺原料。楠竹成林后我們就擴大加工規模。竹林每畝可收入1500多元,農民純收入500多元。我們還可以開展鄉村旅游,實行一二三產業互動,增加農民收益。”吳文祥說。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黃志凌 長寧縣委宣傳部 劉龍泉)編輯:鄧京荊 吳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