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政府:
4億余元路橋費與十幾億貸款利息
武漢市政府意欲取消年票改計次收費,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利用價格杠桿,緩解過江交通擁堵壓力,提倡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二是還清當年修建這些工程的貸款及其利息。
據武漢市政府城市建設基金管理辦公室透露,“六橋一隧一路”的回購和建設總投資為141.52億元,投資來源全部為銀行貸款。目前武漢市收費路橋隧貸款總額仍高達100多億元,每年僅利息就得十多個億;然而,去年武漢全市收取的路橋費僅有4.12億元,還不足以償還一半的利息。
記者觀察:
深層次原因與“土地財政”類似
湊巧的是,6月23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報告,首次披露了備受社會關注的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
他透露說,審計署審計調查的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本級中,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債務余額合計2.79萬億元。部分地方政府償債壓力較大,存在一定的債務風險。從債務余額與當年可用財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級和西部地區債務風險較為集中,有7個省、10個市和14個縣本級超過100%,最高的達364.77%。從償債資金來源看,2009年這些地區通過舉借新債償還債務本息2745.46億元,占其全部還本付息額的47.97%,財政資金償債能力不足。
另據央行和銀監會披露,全國地方債務的總額高達7.6萬億元,而地方財政借的錢和利息,90%都要靠賣地來還——這是“土地財政”的根源。
武漢市政府大幅提高路橋費,主要原因亦來自于還本付息的壓力,其邏輯,與“土地財政”類似。
“年票”歷史
原是廣州最早推行
廣州從2001年1月1日起,在城區實施路橋隧道車輛通行費年票制,是國內最早推行年票制的城市之一。目前,年票制因其簡便、高效,而已成為國內各大城市路橋收費的主流方式。但事實上,從誕生之日起,圍繞汽車年票制的爭議就從未間斷過。
有人認為,政府推行年票制,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禁止的“強制消費”,一輛汽車是否購買了年票,往往被地方政府定為是否予以年審的必要條件;有人認為,這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地方政府在給自己增設法無授予的權力。最具說服力的質疑理由是: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治理向機動車亂收費和整頓道路站點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第三條明文規定“嚴禁將車輛通行費平攤到所有車輛并強制收取”,年票制屬違規。
近一兩年以來,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張衛星圖,圖上標注了全球的公路收費點。當屬中國的“小點點”密度最高。無論是年票制,還是按次收費,動的都是老百姓的荷包。老百姓最歡迎的,當然是少收費——甚至不收費。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