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噴噴的油酥肉松、手工制作的紙傘、貼金的角梳……這些讓福建人津津樂道的產品,靜靜地擺放在上海世博會福建館精品區的一個特制博古架上。
早在百年前,這些凝結福建匠人智慧與心血的產品就已走進世博,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肉松60多個小時純手工制作
鼎鼎肉松的前身是鼎日有牌油酥肉松。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鼎日有牌油酥肉松獲得了金獎,也讓世界對來自中國的美味刮目相看。
對鼎鼎肉松在巴拿馬參展的記憶,作為鼎鼎肉松現任“掌門”的林家和也只是從他母親那里了解到片段。
“只知道當時送走的肉松是用荷葉包裹,放在瓷罐中。由于傳統肉松制作工藝比較特別,在沒有防腐劑的情況下,肉松保質期也會達到1年以上。”林家和說,因此當肉松在巴拿馬展出時,依然保持美味,讓老外都稱奇。
據林家和介紹,當年肉松的配方基本上完全承襲了下來,自己只是進行了一些工藝改進。為制作上海世博會參展肉松,他親自架起了鍋,不用機器改用純手工打肉、炒松,用60多個小時才做出70斤肉松。
角梳一齒一齒手工打磨
福州角梳與脫胎漆器、紙傘并稱為“福州三寶”。巧巧角制品廠的鄭巧說,為還原古代角梳,他們通過多種途徑,將博物館中存放的出土文物——一把宋朝角梳,作為了仿制模板。
“古人的制作工藝真的很棒。開始是用機器仿制這把角梳,沒想到打壞100多把原材料,愣是沒仿出來。幾次失敗后,最后被迫改用手工對角梳梳齒,一齒一齒地打磨,才仿制成功。”回想起仿制過程,鄭巧對古人的手工技藝感到由衷佩服。
據鄭巧介紹,送上海世博會展出的角梳選材國產黑色水牛角梳,規格、款式都以出土文物原樣打造,為此還在角梳的梳背上貼了15克黃金。
“世博傘”44根傘骨為主
“近百年來紙傘制作工藝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所以此次送展的紙傘,與1915年和1933年兩次參展的紙傘一樣都是純手工藝品。”紙傘的制作人陳東升說,考慮到今年的世博會是在家門口舉行,因此,與市面上出售的普通紙傘制作不同,“世博傘”加入了新工藝。
據陳東升介紹,“世博傘”的制作共經過80多道工序,制作過程中更多地考慮了傘面的精美程度,在傘面上增加了小碎花圖案的點綴。“普通紙傘由36根傘骨組成,世博傘多了8根,44根傘骨讓它比普通紙傘更牢固。這把紙傘可經1170次的反復手撐而不頂起、不斷線、不裂槽,還能經逆風,收起的傘還像一個竹筒一樣整齊。”
世博·福建百年印記
對于與世博結緣百年的福建來說,巴拿馬世博會只是福建展品的一個輝煌瞬間。早在1851年英國倫敦首屆博覽會上就留有福建印記。
據福建省參博籌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陳靖介紹,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福建共有44件展品獲獎,其中福州脫胎漆器、坦洋工夫茶、閩北水仙茶、福州天華齋樂器、榕繡、福州肉絨、老天和京胡等獲得金質獎章。
“雖然沒有確切的記載表明福建人參加了首屆世博會以及福建產品參展,但在這屆世博會的報告書中記載了‘甜食蜜餞’和‘雨傘’等一些當時福建的特產。”陳靖說。
而據史料記載,福建首次直接登上世博會舞臺,是在1867年法國巴黎世博會上。在這屆世博會上,閩茶成為備受注目的亮點。人們不僅僅能夠品嘗到芳香可口的閩茶,更可看到由三位福建少女所表演的高超的中國茶藝。這三位靚麗的少女,也是目前所掌握的世博會史料中,關于福建人參加世博會的最早記錄。
此后的十幾屆世博會,福建元素——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鄭和寶船模型等又多次成為世博會期間中國館主題展出的構成部分。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記者
胡美東)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