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2年12月,隨著我省境內三陽河、潼河、寶應站工程和山東濟平干渠的開工建設,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中國南水北調工程正式實施。江蘇顧大局、行動快,目前調水和治污兩大部分工程進展均十分順利,實現了階段性重要建設目標。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江蘇段工程即將掀起新一輪建設高潮之際,從今天起,本報刊登江蘇段建設紀實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經過長達50年的規劃和論證,2002年12月底,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正式在江蘇、山東兩地啟動。江蘇作為東線源頭,經過近6年艱苦奮戰,調水和治污兩大部分工程進展順利,已具備送水出省條件。隨著后期建設提速,江蘇可確保2013年將一江清水送達北方。
6月中下旬,記者深入東線一期工程沿線采訪,為讀者揭開這項浩大工程的神秘面紗。
服從大局,江蘇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工程
缺水!中國北方告急!
很多人知道南水北調是為了解決北方嚴重缺水而建的國家戰略工程,但也許并不清楚,北方缺水究竟到了何等程度。東線工程動工時,黃淮海流域缺水量每年約250億立方米,而今年則直逼300億立方米。東線天津、濟南、膠東等地已多次發生由干旱引起的供水危機,終點站天津今年缺口將達12億立方米。盡管北方水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了98%,但缺水狀況仍在加劇。
立項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正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統籌考慮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統籌考慮人與自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從調水量和調水線路長度、工程投資等方面來說,南水北調工程都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也是繼三峽工程之后我國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之一。
按照國務院部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必須在2013年建成通水。屆時,山東及我省蘇中、蘇北6市的數千萬百姓將能喝上長江水。
江蘇既是東線工程的水源地,也是受水區,在國家南水北調戰略布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工程,全省上下樹立大局意識、機遇意識,迅速把思想統一到國家決策部署上來。
據省水利廳廳長、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呂振霖介紹,東線江蘇段工程有一個和全國南水北調不同的特點,它是建立在已運行40多年的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的新老結合工程,這是江蘇對南水北調東線的最大貢獻。江蘇的貢獻更體現在工程的建設上。如今,東線江蘇境內一期工程已實現階段性重要建設目標,前期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調水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治污工程建設初見成效,征拆安置工作有序推進,南水北調基金征收逐步提高。今后4年,江蘇將按照中央部署,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工程,確保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