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水平不高讓中國稀土價格吃了很多年的虧
稀土是鑭、鈰、鐠、釹等17種金屬元素的統稱,在包頭國家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里,每個工作人員說起這些少見而又拗口的元素名稱來都滾瓜爛熟,初聽之下,記者還以為他們是在說日語。據管委會的高級工程師李振宏介紹,這17種元素可謂作用非凡,人類認識稀土的時間不過200年出頭,把這些元素認全并全部找出來就花了100多年,真正開始研究稀土元素的特性并應用于工業才60年左右,特別是近20年來,在新材料和高科技領域的稀土應用技術可謂突飛猛進,由于稀土元素的電子結構非常特殊而具有極為豐富的光、電、磁、熱特性,幾乎每過3到5年就會發現稀土的一種新用途,平均每4項高新技術發明中就有一項與稀土相關。在各種稀土新材料中,稀土元素通常用量很少但提高功能的作用巨大,因此,又常常被比喻為“工業維生素”或“新材料維生素”。
現在,稀土的國際貿易幾乎就是中國向其他國家賣稀土,而主要稀土進口國的稀土應用水平大大高過中國,并且毫不客氣地對中國進行很多技術封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們的稀土應用優勢遍布在諸如制導、衛星、探測、通訊、激光、夜視、光纖等以軍事為先導的尖端高精技術領域。1999年,美國國防部宣布了未來與國防材料相關聯的35種關鍵元素,稀土元素占了其中的15種。難怪美國《波士頓先驅報》6月11日還以“美國國防不能由中國決定”為題來談論稀土原料對美國生產大多數尖端防務武器的重要性。文章說,來自中國的稀土供應可能會突然中斷,這是個越來越讓人焦慮的問題,但這個攸關美國國防安全的問題被大大低估了。
相比之下,中國的稀土應用水平是劣勢。比如,在電機、通訊、電子行業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的稀土永磁材料釹鐵硼,中國曾大量用于箱包、玩具的磁紐扣。包頭國家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助理安四虎對記者說,中國對稀土資源的應用還處在低端。他認為,對于稀土這種戰略元素而言,“應用為王”,只有應用才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提升。否則,稀土資源再多,若應用水平不高,稀土的價值就會被大大低估,稀土賣土價錢的事情就難免。
中國的稀土過去是著眼于“賣出去”,而國外是著眼于“如何用”和“如何藏”。目前,世界上與稀土相關的有效專利技術達5000多項,絕大部分是美國、日本、西歐等國家的專利。沒有稀土資源卻是世界稀土消費大國的日本更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把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用鋼板焊接密封起來或沉入海底,以備不時之需。
中國稀土漲價讓西方著急
稀土是中國獨具資源優勢的戰略礦物,但多年來,中國在開采、提煉稀土時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卻過于慷慨地以低廉的價格供應了全世界九成的稀土消費量。美國地質調查局稀土專家考迪爾曾說,自從中國以低廉的價格大量出售稀土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就停止了開采。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又顯示,以目前的需求水平,中國的稀土資源可供30年使用。上個世紀60年代,僅一個白云鄂博的稀土工業儲量就占世界的80%以上,而現在,中國的稀土工業儲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經縮小到40%左右,甚至有些說法是只有32%。
不久前,從中國有關部委的會議上傳出了將把稀土納入國家礦產地資源戰略儲備首批試點的消息,試點地選定中國的“稀土之都”包頭。不出所料,一些西方輿論立刻指責中國“對稀土等關鍵原料的出口進行限制”。美國一家網站甚至還寫道,如果在稀土價格上聽命于中國人,那么等于“我們被戴上了中國的鐐銬”。據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6月21日報道,美國貿易官員要到世界貿易組織狀告中國囤積稀土、控制稀土出口。美國政府問責局在4月的一份報告中說,中國控制著97%的稀土生產,從而擁有挾制美國的“市場支配力”。
記者在白云鄂博采訪時,一位中國的稀土業內人士對此反應強烈:“這種‘我們需要的東西中國必須足量出售,中國需要的東西我們有權不賣’的邏輯,難道就是世界貿易的法則嗎?”他同時認為,稀土戰略收儲的作用主要還是提高中國在稀土國際貿易中的定價權,避免中國稀土賤賣,但由于稀土元素作用巨大而用量很小的特性,中國稀土儲備戰略基本上不可能對外構成戰略制約。
對于西方這些危言聳聽的言論,包頭稀土研究院前院長、75歲的稀土專家馬鵬起告訴記者,稀土在尖端、國防領域的應用作用很大但用量很少,相比中國之前的慷慨,發達國家早就做好儲備和布局了,因此戰略上制約不了外界。他認為,稀土不出口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要對各個稀土元素進行細分研究,需要量大、資源量小的要格外保護,需要量小、資源量大的可以放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