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密云湯河村王永全家中,天天顧客盈門,“都是到村里來看薰衣草的,順便歇個腳、吃個飯。”靠種薰衣草、搞民俗旅游,湯河村30多戶民俗旅游戶這幾個月每月能進賬上萬元,“比單種糧食可劃算多了。”
搞鄉村旅游,種溫室蔬菜,到企業上班……隨著京郊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以及生產方式的進一步轉變,農民的增收渠道越來越寬廣。據市農業部門統計,上半年京郊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7949元,同比增長11.4%。
11.4%的增幅里,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功不可沒。和傳統的露天種植相比,能實現反季節生產的設施農業,更高產也更高效。昌平瞄準了北京冬春水果供應寡淡的空當,發展起了溫室草莓。到今年上半年,全區共建起4000棟草莓日光溫室,平均每棟溫室草莓純收入1.5萬元。不僅僅是昌平的溫室草莓,還有延慶的溫室蔬菜,順義的溫室花卉,平谷的溫室大桃……統統賣出了好價錢。據統計,上半年全市設施農業實現收入19.4億元,同比增長了20%,對農林牧漁總產值的增長貢獻率達到了40%以上。在市區財政的支持下,京郊上半年又開建1萬畝設施農業,其中有7000畝已經竣工,下半年即可投入使用。
幫助農民鼓起“錢袋子”的還有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經過幾次換代升級,如今的鄉村旅游早已不是“吃農家飯”、“睡農家炕”那么簡單。和以往相比,景區、觀光園和民俗村更加注重資源整合、產業融合,不再各自為戰。據統計,上半年全市觀光農業園和民俗旅游接待分別實現收入6.1億元和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9%和12.2%。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到企業上班和外出打工的農民也越來越多。掙工資,已經成為京郊農民越來越重要的收入來源。數據顯示,農民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達到58.5%。其中,人均在本地就業收入2936元,增長9.9%;人均外出從業收入1085元,增長27.5%。(記者王海燕)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