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油毛氈房生活,導致他患上了關節炎和風濕病,但他無怨無悔。
馬幫一直是大亮山一帶綿延不絕的人文風景。畜力是這里用途最廣泛的資源。楊善洲從地委大院里消失后,大亮山就多了一個趕馬人。大亮山一帶的群眾有叫他大爹的,有叫他大哥的。林場食堂開飯時,您肯定能在林工中間發現他的身影。他說他從50年代當區(現在的鄉鎮)委書記時就和職工一起吃飯,他的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楊善洲在綠化大亮山的創業中遇到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請來幫忙的工人,沒有房子住,他邊造林邊修建幾間油毛氈房,因陋就簡解決辦公和住宿問題;沒有肥料,他們就提著糞箕到村寨道路上撿牛馬豬糞作底肥;沒有資金擴大森林種植面積,無法發放林場工人工資,他不顧年老體衰,多次到省、市各級相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楊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還好,具有鋼鐵般意志的他,恢復得不錯,不久之后他又毅然回到了大亮山,但是,他再也離不開拐杖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來,心血化作陣陣綠濤。他和林場職工20多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占地8萬畝的林海,金山銀嶺育棟梁,郁郁蔥蔥林茂盛。還發展水果300多畝,茶園700多畝,保護水源316處,修建磚木結構的職工住房7幢,林場職工發展到40多人。同時,他還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創辦水果基地、紅磚場、茶葉初制所等,為改善職工生活創造條件,使林場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如今的大亮山林場,青山秀水,道路暢通,簡直就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猶如步入人間仙境。
林場已修通道路25公里,出資幫助8個村通了電,糧食畝產從原來的100公斤提高到410公斤。更可喜的是樹一天天長高,山泉水也充沛了,清澈的山泉進了百姓家,許多家還看上了電視,購置了摩托車、農用車,建起了新房。
大亮山的生態修復,使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得到保存。現在,該林場珍稀動物有黑熊、豹子、獼猴、鳳頭鳥、野雞等,植物有桫欏、銀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現象消失,山的靈性也開始顯現,溪水潺潺,風調雨順,周邊居民也靠山、吃山、用山、愛山、養山、護山,光是修枝打杈就能夠解決燒柴問題,而且大力發展“林下產業”,通過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源源不斷銷往山外,錢袋子日臻鼓起了,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豐衣足食,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無窮的美麗畫卷……名副其實使當地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豐收。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顯著增強,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養的水源多,水量充裕,該山周圍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間仍然充足。
在大亮山,他常常獨自走到高處,無言地凝視著正在生長的大片美麗的綠色。他的身影與此時的環境融為一體,這時您會覺得他簡直就是一棵樹。他選擇了大亮山為他的人生做最后的修煉。
面對價值1億多元的林木,楊善洲淡淡一笑說:“我為的不是錢,我上山種樹盡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和責任,圖的是家鄉變綠、百姓得利、國家受益,個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樂此不疲,甘之如飴。”
楊善洲種下的是樹,生長的卻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一種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是一種快樂著百姓的快樂和幸福著百姓的幸福的高尚情操。他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一心為民的優秀品質在施甸、在保山、在云南乃至全國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無數的人為播綠神州、建設生態文明、造福人民而奮力前行。
在所有的樹種里,楊善洲最愛雪松,地委大院里種雪松、油毛氈棚前種雪松、姚關清平洞前也種雪松。很多年前,他就立下遺囑,死后不土葬,要將骨灰撒到清平洞前和大亮山的部分雪松下。他常對林場的職工說:“等您們想我了,就到雪松樹下坐坐吧!”
這就是這位人格像雪松一樣高潔的老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