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來自廣西的民族手工藝品——世界最大壯錦,讓游客再一次領略了廣西壯民族的魅力。
這幅長為6.6米、寬3.68米的世界最大壯錦從4月1日開織,由包括中國織錦工藝大師譚湘光(55歲)在內的5位“織女”,前后歷經96天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手工編織而成。它也是廣西人民獻給上海世博會的一份珍貴禮物。
壯錦,再一次因其精巧的織工,別致的圖案吸引了人們的關注。作為壯族傳統的手工織錦,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據傳起源于宋代,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壯錦不僅反映著壯族人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還滲透著本民族的樂觀精神,是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
此次最大壯錦的制作,從圖案選擇到編織,都是由譚大師和其精心挑選的弟子共同完成的。壯錦畫面中呈現出鳳凰、繡球、和平鴿、世界地圖、廣西12個世居民族和銅鼓等八桂風情畫面,不僅“獨特”地將廣西的民族文化特色體現出來,同時為了營造視覺沖擊力,壯錦里還加入了“新”元素,使壯錦充滿了時尚感和民俗風。
“我們既要突出鮮明的壯族文化,又要呈現新元素,”為壯錦設計模板圖案的藝術總監周騰靠介紹說:“此次模板的設計歷時8個多月,前后修改了5次左右,最終確定把代表壯族文化的鳳凰,繡球和銅鼓融合在一起,并以和平鴿為背景組成一幅世界版圖,傳遞出廣西人民歡慶世博、世界人民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span>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壯錦作為傳統的民族用品和手工藝美術品,也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壯族地區,曾經出現過家家有織機,婦女人人能織錦的場面。在民間,壯錦也是珍貴的日用品和禮品。姑娘出嫁,織錦被看做是不可缺少的嫁妝。在歌圩上,姑娘們也常常把自己的精心之作作為表達愛情的禮物送給自己心愛的人,直至今日,廣西很多地方還保持著這種民族習慣。
走進廣西賓陽民族織錦廠,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臺臺老式的織機??棛C前,女工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操作每一道織錦工序。一個圓筒形的空心竹籠,插嵌在外圍的一圈竹條上編織著上百條棉線,縱橫交錯成細密而復雜的花紋。女工們把這種特別的手工編織工具稱為“竹籠機”。在一臺竹籠機前,40多歲的黃阿姨正根據竹籠上預先固定的位置,將彩色棉線一絲一絲地編織到一幅長1米,寬1尺5的壁掛上。
如此復雜的花紋排布如何記憶?“全靠心記啊?!秉S阿姨的回答令人驚訝,“剛入廠學習時,我們照著圖紙邊編織邊記憶,兩三個月操作熟練后就能記住一幅圖了?!币屵@些顏色繁多而錯綜復雜的彩線“各就各位”,考驗記憶的同時也挑戰眼力甚至腰力。“我初學時經常出錯,錯了就要拆掉重新編,一周才能完成一幅壁掛?!秉S阿姨指著套在腰間厚厚的腰帶說,“時間長了眼睛會很疲勞,還容易患上腰肌勞損,所以必須用腰帶保護?!?/font>
每條壁掛售30多元,如黃阿姨這樣的女工每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編織8至10條,月收入僅幾百元。“工作是很辛苦,但是為了生活我們也必須做下去。”黃阿姨感嘆道。
作為賓陽壯錦的第二代織錦傳人也是這次世界最大壯錦的“主織者”,譚湘光大師介紹道:“由于織造工藝復雜,且壯錦要求沒有接縫,要一次成形,這就要求我們6個織女要以相同的速度進行手工挑花,只要有1個人出錯,其他人都必須和她一起返工?!?/span>
從16歲開始學習織錦,譚湘光多年致力于鉆研織錦工藝美術,并在傳統技藝的繼承上結合了現代壯錦技術。“酷暑天氣是對我們工人一個很大的挑戰,每人每天要在沒有空調的廠房里工作8小時,現在壯錦終于完工,我們也希望把最精彩的廣西民族藝術在世博會上展現出來,讓壯族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關于壯錦的源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在遠古時候,住在大山腳下的一位壯族老媽媽,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老媽媽織工的手藝精湛,她織出的壯錦,上面有房屋、花園、田地、果園、菜園和魚塘,還有雞鴨牛羊。有一天,一陣大風把壯錦卷向了東方的天邊,原來是那里的一群仙女要拿壯錦做樣子學織錦。老媽媽先后讓大兒子和二兒子出發去尋找壯錦,但他們都畏懼路途艱辛,拿著錢到城里享樂。后來,三兒子在大石馬的幫助下,越過火山和大海,來到仙女們聚居的地方,看到紅衣仙女們正拿著老媽媽的壯錦在模仿織錦,于是老三趁仙女們不注意,拿走了自己家的壯錦,騎馬回到老媽媽的身邊。當老三回到家中時,壯錦在陽光下漸漸地變寬變大,變成了美麗的家園。而讓老三沒想到的是,仙女因太喜歡老媽媽的壯錦,已偷偷在壯錦上繡下了自己的樣子,被老三帶回家中。這樣老三就跟她結為夫妻,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隨著壯錦工藝品近年來走俏于世界市場,越來越多人也會因為這美麗的手工藝品而醉心于美麗的廣西,并向往于這片天下民歌眷戀的壯鄉大地。
來源: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記者:黃昭華 黃菲菲)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