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天氣預報能力明顯提高 氣候預測仍是難題
記者:目前我國的天氣預測預報能力達到什么程度?能準確預測多長時間內的天氣情況?
矯梅燕:近年來,我國天氣預報能力明顯提高,預報精細程度可以細到部分鄉鎮,干旱的長中期預報和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中短期預報及短時臨近(1-3小時)的預報能力也明顯提高,目前對突發性災害性天氣可以做到實時監測分析和預報預警。
我們常說的天氣預報很多是基于現有的天氣監測和預報技術。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我國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監測能力不斷提高。例如,對臺風的監測預報,過去只有當臺風接近沿海時,才可以監測其移動路徑,氣象臺才可以發布臺風預警。現在依靠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先進技術裝備和數值預報模式,可以提前3-5天甚至更長時間預報臺風生成發展和移動路徑,而且臺風預報精度和定位精度都很高,而這在十年前是難以想象的。
然而,我國天氣氣候條件很復雜,就現有技術能力和水平,天氣預報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畢竟大氣系統很復雜,人們對大氣運動規律的認識也有限,要很準確地預報每一場天氣過程,特別是具體到某個地點、某個時刻降多少雨的預報還是很難做到的。但氣象工作者正在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記者:愈加頻發的氣象災害讓百姓更加關注未來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氣候情況。氣象部門氣候預測能力如何?
矯梅燕:我國從1958年起就開展了氣候預測業務,但只能預測一年時間內的氣候趨勢。目前我國具備制作并發布月、季、年時間尺度的短期氣候預測和年代際的氣候預測,還開展了災害性、極端性氣候事件的預測業務。然而,氣候預測的難度遠遠大于天氣預報的難度,短期氣候預測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我們知道,天氣變化取決于大氣的運動,大氣運動影響的區域有可能發生相應的天氣過程,這有點像連鎖反應。比如,現在有一股冷空氣自西向東影響我國,在西北地區可能帶來大風降溫天氣,路過中東部地區時如果遇上暖濕氣流,就有可能形成降雨。而影響氣候的原因卻是錯綜復雜的,太陽活動、海洋情況、火山活動、地表生態以及人類活動等都會影響氣候,人們對其認識十分有限,更難以準確預測未來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狀況。因此,目前氣候預測的準確率還不是很高,即便是幾個月的預測也只能是趨勢預測。目前我國汛期降水的氣候趨勢預測準確率在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