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相對貧困”引發焦慮
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市社會學學會會長鄧偉志告訴記者,如今絕大多數公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資訊高度發達,社會心理也比較浮躁和功利,與身邊的富裕人群相比,條件一般的青年人在富人生活方式的壓力下很容易產生羨慕和自卑感,乃至不想生“窮三代”。“這種貧窮感,其實應該叫作‘相對貧窮’?!编噦ブ菊f。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博士生導師文軍教授在談及年輕人生育觀時認為,從微觀角度說,個人的生活觀念在變化,年輕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水漲船高,他們不愿意因為多一個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從宏觀角度說,社會的生存壓力過大,生育成本過高也確實降低了年輕夫婦生孩子的意愿。文軍表示,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這么短的時間里實現了巨大飛躍,但是配套的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是年輕人感到生存壓力大的原因之一,而現在的競爭環境也的確比過去嚴峻得多。
此外,中國區域發展不夠平衡,大城市經濟發達、資源集中,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都涌向了大城市,造成大城市的壓力陡然增大,生活成本也居高不下。而在二三線城市生活的青年,生活相對愜意,很少上網發這樣的帖子。
社會關注: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
無可否認的是,“窮二代”,或者說是“非富二代”拒絕生育,必然會對社會發展造成影響。文軍表示,值得關注的是,現在不想要孩子的年輕人很多受教育程度都不低。相對而言,在農村和邊遠地區,文化程度較低的青年人反而大都希望、并且實際上也會較早生孩子。如果這種現象繼續發展下去,有可能會造成一種人口素質的“逆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