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偃師市府店鎮(zhèn)佛光村北向陽山坡上,有一處面積不大的墓園。墓園月季盛開,翠柏長青,其間是13位抗日無名烈士的土冢。沿著山坡往下約1公里處,住著87歲的裴麥鬧老人。
那條連接墓園和住所的蜿蜒小路,裴麥鬧走了42年。墓地曾經(jīng)荒草叢生,而今花樹繁茂。
65年前激戰(zhàn)
13位無名烈士犧牲于抗戰(zhàn)即將勝利的1945年年初,《偃師縣志》記載了65年前那場戰(zhàn)斗。
1944年12月,侵華日軍占領偃師佛光峪,將據(jù)點扎在佛光寺。1945年1月2日,由皮定均、徐子榮領導的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決定拔掉佛光峪日軍據(jù)點。當晚,奇襲佛光寺的戰(zhàn)斗打響。駐緱氏日軍得知佛光寺?lián)c遭襲,出動日偽軍增援。在佛光村北的九龍角,日偽援軍遭到預先埋伏的八路軍伏擊。
援兵不斷增加,戰(zhàn)斗異常慘烈。負責斷后的三團六連二班與敵人刀對刀、槍對槍,展開肉搏戰(zhàn),二班13位戰(zhàn)士全部壯烈犧牲。
經(jīng)過一天戰(zhàn)斗,八路軍取得殲敵200余人的戰(zhàn)果,日軍被迫撤掉佛光寺?lián)c。
事后,裴麥鬧和10多位鄉(xiāng)親含淚安葬了13位烈士。由于犧牲時沒有留下任何能說明身份的物品,這13位抗日勇士成了無名烈士。
42年守護
1968年,由于長時間缺乏管護,無名烈士墓地荒草一片,這讓曾擔任6年民兵營長的裴麥鬧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老農(nóng)會主席王豐社找上門來,兩人間一段簡單對話成為裴麥鬧信守了42年的諾言。裴麥鬧對那番話記憶如新。
“這(烈士墓地)得有人看啊。”“那誰來看呢?”“那就你來看吧。”“我看就我看吧。”
最初幾年,裴麥鬧只是給墓地培培土、鏟鏟草,趕一趕周圍吃草和踩踏的牛羊。從1972年起,他在烈士墓周圍種植花和樹。從花椒樹、柏樹、黃楊,到月季、冬青,一株株、一棵棵。在這個缺水的小山村,每挑一擔水都要來回走三四公里。
栽樹不易,自掏腰包購買的柏樹多次枯死,卻沒有讓裴麥鬧氣餒。他步行10多公里翻過三座小山,到臨近的安樂集體林場請教栽種柏樹技巧。林場工作人員不僅傳授栽種技巧,還多次無償提供樹苗。
烈士墓周圍沒有圍墻。為防止牲畜進入,他在烈士墓四周種植茂密的花椒樹,形成一道天然籬笆墻,把墓地緊緊圍起來。
跟隨裴麥鬧來到墓地,穿過自制的簡易木門,八十多株挺拔的柏樹郁郁蔥蔥,半人高的冬青染綠了四周。墓地干凈整潔,沒有雜草,烈士墳冢一字排開,旁邊月季正盛開。
“小車不倒只管推”
偃師市1996年在此立碑,將這里確定為偃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到清明節(jié),附近中小學生會來為無名烈士掃墓,民政部門對墓地進行了加固。
裴麥鬧的女兒曾將他接出小山村住了一段時間。當他在電視上看到墓地有了雜草,就要回去“拿除草劑打打”。
87歲的裴麥鬧精神矍鑠,只是耳朵有點背。家里有兩兒兩女,和他住在一起的兒子承擔起了植樹澆水等重活,守護烈士墓已成為裴麥鬧的家事。
他說:“小車不倒只管推”,守護烈士墓要輩輩往下傳,“我沒了,有孩子,孩子沒了,有孫子。”
來源:新華網(wǎng)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