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8月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報告時也指出,目前我國糧食供需區域性和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從國際市場看,糧食供求總體也是偏緊的,我國利用國際市場來彌補國內個別品種供給不足的難度加大。
“國際糧價傳導到國內一般要滯后3至4個月,到時可能與消費旺季產生疊加效應,由此糧價上漲的可能性會比較大。”陳永福認為,“令人擔憂的是,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必然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最后可能引起通貨膨脹。”
張平表示,下半年一些農產品價格仍會高位運行,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存在,而游資炒作和各方面對價格變動比較敏感,也會放大市場對價格上漲的預期。近日,不少分析人士預測,受糧食價格上漲預期的影響,CPI的漲幅仍將處于高位。
滿榮榮分析說,我國已有的糧食收儲政策對于糧食的調控作用很強,大宗農產品如小麥、玉米、秈稻等又可通過期貨杠桿來調節,因為目前的糧食進口量增長和價格上漲尚在國家可控范圍內,但是不能忽視終端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對于消費者心理的影響作用,國家調節機制仍需嚴密化。
來源:中國廣播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