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青海老酸奶”一經問世,立即受到追捧,日產量從最初的4噸增加到70多噸仍然供不應求,許多到青海旅游的游客都成箱購買。但是這一火爆的局面,很快引起了全國各家乳業的注意,各地形形色色的“老酸奶”紛紛上馬,其中不乏蒙牛、三元、完達山這樣的乳業巨頭。
記者發現,目前在市場上,各種各樣的“老酸奶”令人眼花繚亂:“東北老酸奶”“蒙古老酸奶”“北京老酸奶”,甚至“漢口老酸奶”“西湖老酸奶”都登上了商店的貨架。
站在超市的冷柜前,五花八門的“老酸奶”讓劉女士看花了眼,“這些外包裝都差不多,都叫‘老酸奶’,真不知道該選哪一種。”
許多消費者表示,對形形色色的“老酸奶”,真是霧里看花。“你看,現在好多的老酸奶包裝都一樣,都是白底藍花的塑料碗。”消費者何先生說,“不仔細看還真分不清,這對消費者是種誤導。我買了幾種嘗了一下,口感參差不齊。”
“混戰”恐對行業發展不利
據王維生介紹,“青海老酸奶”是小西牛的“拳頭”產品,僅2009年銷售額就達到8000多萬元,2010年則有望翻番,達到1.6億元。對于目前的“混戰”,王維生非常無奈。現在雖然還沒直接影響企業的銷售量,但是他擔心,這種無序的局面,長遠來看對企業發展不利。在混亂的局面下,萬一哪家資質不夠的企業“出點事”,連累的是整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