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
思念媽媽的“信”讓觀眾落淚
6日晚,一場獻給袁隆平和首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的晚會《為了大地的豐收》在長沙舉行。這臺晚會,袁隆平和來自全國各地數百名雜交水稻的科研人員是最大的“明星”。
“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本想我一個人來和您靜靜說會話,但是安江的父老鄉親太熱情了……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
遠,我在夢里總是想著你,想著安江這個地方……”今年9月,稻子熟了,袁隆平離開長沙去了一趟安江,去看望媽媽。
“知道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那天剛好是中秋節,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啊……”現場,一段朗誦《媽媽,稻子熟了》表達了袁隆平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與內疚,而這封飽含深情的“信”也打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觀眾,人們熱淚盈眶,用熱烈的掌聲感
激著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所做出的犧牲與貢獻。
愿望
90歲時要實現畝產千公斤
在7日的大會主題報告上,袁隆平表示“到我90歲的時候,我要實現畝產一千公斤”,袁隆平說,超級稻專用肥加上超級雜交稻是一對如虎添翼的組合,2015年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也因此很有可能提前實現。
“超級稻專用肥2009年冬到2010年春在三亞的試驗結果表明,比常規施肥方法增產22%。”袁隆平說,
這種增產效果是綜合性的,即株高、穗數、粒數、粒重均有所提高。2010年在湖南溆浦的測試產量已經達到每公頃15.9噸。
這次大會主題是加快雜交水稻科技創新。袁隆平表示,目前國內擁有一支強大的技術團隊,國家發改委提出在2020年增產500億公斤糧食的計劃,按照水稻占40%的比例,即增產200億公斤計算,從技術角度說,這個任務可以完成。
袁老,用一顆種子改變了世界
“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兒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1961年的夏天,湖南安江的稻田里,一株水稻讓過路的青年教師停下了腳步,這株水稻穗大粒多,在層層稻田里顯得鶴立雞群,隨風搖曳。偶遇,瞬間激發了青年教師的靈感,從
這一刻起,中國的稻田里便上演了一段歷經半個世紀的傳奇。這位青年教師叫袁隆平,那一年,他31歲。
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袁隆平始終執著地追夢。1964年7月5日下午2時25分,是一個可以載入中國農業科技史冊的時刻,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最終被發現,這株野生稻被稱為野敗。在發現野敗的基礎上,袁隆平經過艱苦的科學試驗,經過人工授
粉,水稻終于結實成功,為雜交水稻育種實驗找到最初的物質基礎,開啟了雜交水稻神秘王國的第一扇窗戶。從此,這顆夢想的種子在國內生根發芽。
一顆種子改變世界。作為一名解決了中國13億人民的吃飯問題,且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貢獻的科學家,袁隆平院士雖已八十,依舊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