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繁榮”?
以手續費及傭金為主的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說明國內銀行正逐步弱化過度依賴息差的生存模式。
“但不能以目前的數據就認定中國銀行的業務模式轉型成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外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一般情況都會占營業收入的40%~50%。而中國銀行業的這一數據長期以來只占15%左右。”
雖然中國銀行業吃息差過活的現狀早已引起監管層的注意,監管層也熟知,唯有發展中間業務,銀行才能長遠發展。但如今,中間業務已經大大提高,為何還會受到質疑呢?
“中國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看起來是應該給予鼓勵的,但上半年這樣超高增長的真實原因是什么?”上述分析師稱,上半年中間業務的高速增長并不能真實反映出銀行在推動中間業務的發展上作出多少實質性的努力,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種情況,根本原因還是由于監管層對信貸規模的控制。
該人士稱,今年以來,由于監管層對信貸規模的嚴控態度一直未有變化,為了能夠達到“收益持續增長”的目標,銀行只能被迫調轉方向,重點發展中間業務,希望這一部分收益能夠持續支撐銀行業績的靚麗表現。
“這樣被動增長的中間業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短期行為,它非但不能改變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單一的現狀,還會給銀行一種錯覺:缺錢就可以在各種收費項目上做文章。”上述人士稱,如果不能夠正確認識中間業務服務為本的內涵,靠吃息差的銀行盈利模式很難終結。
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有很多銀行甚至提出了“二次轉型”的口號,就是希望能夠在中間業務收入方面分得一杯羹。
“實際上,早在去年下半年,在息差收入增長較弱時,銀行中間業務就已開始出現趨勢性增長跡象。”上述分析師稱,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間業務能夠成為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并駕齊驅的銀行三大業務之一。
但在國內銀行業,這三大業務并未真正理清主次,尤其是對發展中間業務的態度尚不明確。
“你說它是市場化經營,可以給個人提供很多實惠的中間服務,但很多銀行都是國有控股,覺得普通百姓不是他們的主要客戶。當出現問題時,銀行表面要看監管層的眼色,但自身還是以壟斷企業自居。”上述分析師稱,這些與目前法律法規體系的落后有關。
該人士稱,我國于2001年7月頒布實施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中有的條款還不夠細化,發展到現在,很多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因此需進一步完善,可操作性有待增強。此外, “銀行目前的風險管理水平是否能夠適應業務轉型的需要是實現銀行中間業務轉型的關鍵,同時,還應重視并提高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管理、操作風險的全面風險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