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本刊專訪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
步入低碳宜居城市時代
城市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說帶來更多的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預言,21世紀對世界經濟影響大的兩件事:一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二是中國的城市化。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認為,這一判斷具有代表性,高科技產業將來會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而美國在這方面是領先的;同時,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會是一件影響世界的大事。
王玉慶對《瞭望》新聞周刊說,之所以把中國的城市化提到這樣的高度,原因在于中國的城市化是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相比的。中國現在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46.6%,大約有6.2億~6.3億人口居住在城市。僅以這個數字作比較,它是美國全國人口總數的兩倍多,是日本全國人口的近5倍,只比歐盟27國總人口少1億。
讓人在城市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瞭望》: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學者一致認為,在注重速度的同時,更要注重發展質量的提高。二者如何兼顧?
王玉慶:城市化進程推進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中國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是46.6%,1978年是17.4%,增加了近3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近1個百分點,可以說速度非常快。超過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已經有118座。現在城市化帶來的弊端主要有人口過度集中所產生的安全、環境、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和挑戰。
很多專家認為,城市化要看城市發展的速度,還要看城市發展的質量。不能僅僅將人口居住在城市稱為城市化,還要以這些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來衡量城市化。南美國家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巴西的一些大城市有很大的貧民窟,其住房和基礎設施都非常簡陋,失業、犯罪率很高,這些人在農村的土地被剝奪以后,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就來到城市,但城市也沒有適合的工作,或者只有那些工資很低的工作。實際上城市化并沒有使這些人過上美好生活,達到其進城的根本目的。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中國的城市化就要防止這種傾向。相對來講,有些發達國家,比如日本或者北歐一些國家,居民在農村生活得很好,他們可以享受城市化帶來的許多便利條件:水、電、通信、天然氣供應等都很充裕,交通也很方便,這使他們與生活在城市沒有太大的差別,在農村也享受到大城市所提供的服務,所以這些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70%左右就穩定了。
我覺得城市化不光是要看多少人住在城市,還要看這些人在城市生活得怎么樣;也不能看多少人不在城市,如果這些人也能過上相同質量的生活,也完全可以。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提得非常好,城市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說帶來更多的問題。
像北京交通擁堵嚴重,讓很多人感到難以接受。城市應該是一個提高效率的地方,但目前卻適得其反。城市搞得太大了,交通擁堵,效率會更低,環境也很難搞好,再加上這些大城市物價高、房價高,所以現在有句時髦的話叫做:“逃離北上廣”。中國現在處于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階段,提高城市化的質量非常重要。不能像一些國家那樣盲目擴張,造成城市病越來越突出。
《瞭望》:城市質量的提高具體應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玉慶: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內容很多。首先是就業。維持一個人在城市過上有尊嚴的生活,要有一定的收入,就是說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第二是“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條件,電、水、氣、通訊、交通,等等。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里。如果城市的犯罪率高,而且人情冷漠,這就不符合城市發展的目的。第四是受教育的情況和文化氛圍,城市要能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文化和體育設施。第五就是要有完備的社會保障和較好的醫療保健條件,為身體健康和養老提供一個好的保障。最后是要有好的生態環境,包括水、空氣、聲環境以及食品安全,等等。
對于城市,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環境保護。有些專家評價環境問題時說:“這是涉及面最廣的,而且有較長影響的問題。”剛才提到的交通擁堵,影響了城市效率,同時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空氣污染。再有就是城市化建設中的高樓大廈,對人的生活環境影響,顯然不只是空氣,也不只是水的污染,使人對環境的感受就不一樣。這就是為什么每到節假日人們都喜歡去郊區走一走,因為那里能使整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到心曠神怡。這種環境的變化,除了一般意義上的污染問題外,還包括人對本身價值追求和對生活目標的希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影響城市化質量的四大因素
《瞭望》:目前阻礙國內城市化質量提高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王玉慶:當前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果再歸納一下,主要有幾方面:
一是城市盲目擴張,土地的占用越來越多,而且使用結構不合理。土地對于中國來說是很珍貴的,凡是在城市周圍,城市化進程比較快的地區,土地都比較好,是比較優質的土壤。在荒漠化地區、石漠化地區也很難發展大城市。而現在我們的城市化集約度不高,大搞開發區,很多土地閑置。而且土地使用結構不合理,比如過多建別墅;有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在開發區為企業一圈就是很大一片土地,而實際上廠房沒多少,周圍綠地很大,土地浪費很嚴重。城市化過程中如何合理地占用和使用土地,需要特別關注。
二是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貪大求洋。以前有報道說全國有120多個城市都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雖然我國百萬人口的城市有上百個,但是都要建國際大都市,定位就有問題。
城市定位應該考慮這么幾個條件:其一,自然因素。是干旱地區還是降雨量多的地區,是北方冬天需要供熱地區還是南方夏季炎熱的地方,城市是否臨海、臨江等,這都會有所不同。其二,城市資源稟賦的影響,比如城市周圍是否有能源及礦產資源、森林等,以及原有的產業結構與基礎。其三,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有些城市有一些獨特的文化和文物,一些產業就與歷史的傳承密切相連。其四,城市和周邊區域的關系,是省會城市還是一個區域的中心城市,或是交通樞紐等。比如國家給北京的定位是“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這個定位本來是很清楚的,但這么多年北京市的發展沒有或無法完全按這個定位辦,現在城市大到難以收拾了。
三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別是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過去城市的建設重視形象工程。多是看得見的、直接能夠體現政績的放在前面,比如說修馬路、蓋高樓,但是馬路底下的污水收集管網及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設施就放到了后面。這幾年由于抓節能減排,中央和地方開始重視了,這些設施的建設就加快了。但目前來講,還有相當多的地級市沒有建設污水處理廠,縣城至少70%沒有建設。一個城市連污水處理廠都沒有,幾十萬人聚在那里,污水都不處理。垃圾也有類似情況,環境能好得了嗎?城市化質量能好得了嗎?
近幾年公共交通的建設受到重視,本來城市建設初期就應該重點考慮這個問題。現在很多大城市都在加速修建地鐵,如果十年前修的話要便宜得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與城市化是同步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經濟至上的思想,導致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
再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能耗物耗都比較高,高消耗的建筑、大量發展小轎車,工業、生活耗煤也很多,環境污染嚴重。北京大氣污染除了汽車多以外,也與北京一年要燒上千萬噸的原煤不無關系。
向低碳目標邁進
《瞭望》:怎樣看待生態城建設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作用?
王玉慶:城市的建設和氣候變化的關系,這是當前的熱點。我看到的報告說,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進入了城市,大約有75%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來自于城市。所以城市的發展、建設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且城市的減排空間最大。
生態城建設是解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高的一個很好的路徑。生態城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建設,使人和自然能夠和諧共生,這就必然對節能減排有一系列要求。再有,作為一個高效率的系統,就必須做到能源、資源消耗低,高效利用。這些都是當前提倡低碳經濟的一些基本內容。所以說低碳肯定是生態城的重要特點之一。
城市的環境問題,不僅是對提高城市質量很關鍵、影響很深遠的問題,而且對整個人類生存環境來講也至關重要。城市的污染解決不了,城市的低碳排放解決不了,全球環境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瞭望》:中國城市化路徑要實現低碳目標,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玉慶:我覺得要實現低碳目標,應該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把建設低碳城市作為重要的目標。從哪些方面入手呢?世界氣候組織做過一個課題叫做《國際視角的城市低碳發展》,專門講城市的低碳發展,其中一個課題是在中國做的;研究了國外9座城市的例子,提出了城市走低碳道路的幾步程序,很有借鑒意義。
第一步,城市要確定低碳的目標,這既是政治意愿,也是市民的一種追求,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要確定發展低碳城市,要有一個明確的減排目標。比如說現在二氧化碳排放多少,10年以后要減到多少。以中國為例,雖然絕對減排有困難,但我們可以以單位GDP能耗降低多少來約束。總之要確定目標,這樣才能號召帶動各方面的力量。
第二步,要根據目標對城市各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一些關鍵的問題,然后考慮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可行方法。比如說能源結構要不要調整?城市的能源主要靠什么?是靠煤,還是靠天然氣、靠油、靠電等?比如說交通,需要采取一些什么辦法才能解決交通擁堵、污染排放高的問題?建筑如何節能,等等。
第三步,要整合或者創新一些政策或者制度,包括一些法律。要制定相關的法規制度來約束和引導城市的建設及各個方面的發展。還要制定相應的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來促進低碳目標的實現。這里很重要的是要把一些政策整合到一起,要避免政策之間互相矛盾或者部門之間利益沖突。如果各部門之間形不成合力,往往是事倍功半。
第四步,要制定城市明確的減排行動方案。目標、問題和制度都理清了,制訂科學、詳細、可行的方案來實施尤為重要。
第五步,要建立一種機制和指標,監測方案的實施過程,對于其行動效果進行評估,并與可執行的獎懲制度結合起來,不斷修正和改進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瞭望》:當前要走低碳城市之路,哪些問題應重點解決?
王玉慶:當前城市所謂低碳發展,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有幾個地方是要特別關注的,應該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上。
第一是節能。這是中國目前低碳發展最現實可行、最有效的措施。應該說減排和節能還是兩回事。如果說減排就是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那可能是一致的。但如果包括污染物減排的話,那么節能和減排就是兩回事了。因為很多污染物的減排往往是要增加能源的消耗。比如污水處理廠要達到的標準越高,所消耗的能源越多。而且往往符合邊際遞增的規律。在一些重點的水污染治理點,把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從一級B提升到一級A,實際上只提升了百分之幾,但是投資和運行費用就上去了,電耗也要提高很多。
第二要考慮調整城市的能源結構。比如少用一些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盡量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或清潔能源如天然氣、電能等。其實城市中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已經很普及了。中國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面積世界第一,包括現在新搞的一些太陽能建筑,也正在逐步推廣。中國在短期內還離不開煤炭,估計二十年至三十年內一次能源消費還是主要靠煤炭。我們現在提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要占到全部能源消耗的15%,那還剩下的85%呢?其中大部分依然要依賴煤炭。
低碳除了節能、新能源、煤炭的高效利用外,還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比如說在交通體系建設中,交通擁堵耗時長,耗油量很大,污染排放就高了。大量地使用小汽車和公交車耗能就不一樣,用汽油車和電動車耗能又不一樣。還有就是建筑節能,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能耗的30%~40%。其實建筑節能,除了建筑本身的改造之外,與之相關的比如說供熱系統,如果做到分戶供熱,分戶計表,按供熱量收費,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低碳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同時也需要有其他一些制度配套。
另一方面就是需要有合適的經濟政策來引導和鼓勵實行低碳的目標。
再有是關于公眾的宣傳教育,在社會上建立低碳發展的理念也很重要。我認為一要鼓勵,二要進行大量的宣傳教育,特別是科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