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5日透露,由于名額限制,“老通城豆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未能入圍。3年來, 武漢小吃“申遺”明顯集中,武漢煨湯、蔡林記、老大 興園鮰魚、四季美等武漢特色美食,正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審核偏向曲藝
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涂主任介紹,2006年武漢成立“非遺”保護中心以來,到目前共有9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了解,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由武漢市各區推薦,然后按照市、省、國家等不同級別層層遞進,兩年一申報。
“大多都是曲藝類的,而餐飲美食能進入國家級申報的只有老通城豆皮。”
涂主任介紹,老通城豆皮申報時間早,2006年就開始申報在市級,2008年申報湖北省“非遺”成功,今年6月份申報國家級,沒有成功。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老通城申報國家級失利,除國家壓縮國家級非遺名額總數外,還是就是國家對于非遺項目申報審核,更趨向曲藝等瀕臨失傳的技藝。
華中師范大學姚偉軍教授稱,從目前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來看,餐飲美食申報還處于一個嘗試階段,申報成功率比較小。
記者采訪了老通城相關人士,他們表示今年國家級申遺沒成功,兩年后將繼續申報。
“申遺” 須有經營實體
采訪中了解到,在武漢市第一批6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武漢“過早”、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武漢面窩制作技藝等入選,而在第二批中沒有飲食方面的項目。
據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相關人士稱,前幾年武漢企業申報積極性不高,從去年開始,餐飲美食申報項目增多,武漢煨湯、四季美等企業都在積極申報。
“非遺項目申報只有牌子還不行,必須還要有正在經營的實體。”涂主任介紹,今年申報成功的武漢市非遺項目共11項,餐飲美食就占4項,其中包括老大興園鮰魚制作、曹祥 泰酥京果制作、黃陂“三鮮”、湯遜湖大嘴魚丸制作等4項。
涂主任稱,湯遜湖魚丸和漢陽大嘴魚丸是“打包”一起申報的,而武漢煨湯是旺旺煨湯申報的。據她了解的情況,蔡林記、老大興園鮰魚、四季美、武漢煨湯等4家,正在積極 申報省級“非遺”項目。
期待武漢美食“申遺”更積極
“今年武漢餐飲企業申報的多了不少,以前申報意識不強。”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相關人士稱,原先很多企業對申遺都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談如何申遺了。
據了解,今年3月份,原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龔澤生,出席本報組織的首屆熱干面論壇,在論壇上談到武漢餐飲食品企業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并鼓 勵企業申遺。
武漢市飲食服務管理處龔新華處長認為,武漢煨湯、老通城、四季美等餐飲企業申遺,有利于打造企業文化和品牌知名度,不過與成都、北京等地相比,武漢市餐飲企業申遺 剛起步,主動申報意識不強,很多企業都不愿申報。
“成都一次性申報有三四十家,而武漢屈指可數就三四家,差距還是很明顯。”龔新華介紹,戶部巷、吉慶街等美食街,熱干面、糊湯粉等特色小吃,在外地名氣大,不過申 遺對企業品牌有質的提升。
來源:長江商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