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重提“菜籃子工程”
蠶食蔬菜基地的現象必須遏制,蔬菜流通的“綠色通道”要完全打通,蔬菜生產、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應進一步提高
老百姓的“菜籃子”似乎越拎越沉了。
今年以來,菜價一直牽動著城鎮居民的神經。“蒜你狠”、“姜你軍”等新詞,嬉笑間透出無奈。拋開這些被炒的“熱門貨”不論,蔬菜價格普遍上漲也是不爭的事實。今年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5%,創下22個月單月同比的新高。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5%,成為CPI漲幅擴大的主要推力。
“菜籃子”雖小,意義卻不小。從宏觀層面看,若任由菜價上漲,今年全年CPI漲幅控制在3%以下的目標將很難達到;從民生層面看,菜價大漲,將使城鎮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居民生活壓力大增。
關于今年菜價的連番上漲,有一種比較新鮮的說法,叫作“最后一公里加價五成”,也就是說,是流通環節出了問題。當蔬菜從千里之外運來,運費加損耗加保鮮費用,開支高于菜價數倍,是很正常的。客觀地說,蔬菜大流通,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現在菜場里蔬菜品種一年四季如此豐盛,很大程度上是蔬菜大流通的結果。但是, 不能簡單地把蔬菜漲價的賬算在流通上,而是要努力擠掉流通環節不正常的加價,打通蔬菜流通的“綠色通道”,解決農民進城賣菜難等問題,才是正確的思路。
與此同時,不能不提及“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的問題。這個問題,經由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后,引起了各方重視。有媒體調查顯示,許多城市周邊的大量菜地,讓位給了大規模土地開發,成為城市菜價居高不下的深層次原因。以北京為例,石景山、朝陽、豐臺等地的菜地面積已從17萬畝縮減至1萬畝以下;再看浙江杭州,蔬菜種植面積也以每年10%的速度在減少。
菜價連番上漲的局面,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一個詞——“菜籃子工程”。當時,為了解決居民吃菜難、菜價貴的問題,“書記菜場問菜價”,“市長冒雨訪菜園”,各地、各級黨委和政府確實下了大力氣。當時抓“菜籃子工程”,主要抓兩個環節:一是生產,建立并完善市郊蔬菜基地;二是流通,如今很時髦的“綠色通道”一詞,也是隨著“菜籃子工程”叫響的。20多年來,城鎮居民的餐桌變得如此豐盛,“菜籃子工程”功不可沒。
現在,雖說從未有人說過“菜籃子工程”的提法過時了,但正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指出的那樣,近年來一些地區“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弱化了,其實也就是“菜籃子工程”弱化了。其原因,或許是誤以為“菜籃子”問題已經解決,或許是因為菜地的產出遠不如土地開發。因此,今天有必要重提“菜籃子工程”,各級政府要像重視經濟發展、招商引資一樣重視“菜籃子工程”,蠶食蔬菜基地的現象必須遏制,蔬菜流通的“綠色通道”要完全打通,蔬菜生產、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應進一步提高,切實解決農民賣菜難、居民買菜貴的問題。
“菜籃子”離不開“菜園子”
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產品價格“水漲船高”也在情理之中。漲價固然對市民的消費生活帶來壓力,但同時也緩解了農民的生產壓力,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豐富市民的菜籃子。
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假期,市場供應豐盈,糧、肉、蛋、菜等農產品價格基本保持了平穩態勢。在節日消費旺季,農產品價格并沒有出現過快上漲,這是各地落實國務院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結果。
最近幾個月,受多種因素影響,農產品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著實讓城里人感到了“菜籃子”的沉重。然而,生產是消費的源頭,“菜籃子”的穩定離不開“菜園子”的建設。在社會強烈關注市民“菜籃子”的同時,農民的“菜園子”也理應受到足夠重視。
農產品價格如何,不僅關系到城里人的生活消費,更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水平。平心而論,農民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和壓力要遠遠高于消費者。無論是種糧還是種菜,從撒上種子那一刻起,少不了要澆水、施肥、除草、滅蟲……辛勤勞作幾十天甚至大半年,一場大水就可能讓到手的收成打了水漂,血本無歸。就算收成到手,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心里還是直打鼓。一斤糧、一斤菜,常常只賣出一瓶礦泉水的價。這樣的價格,顯然沒有完全體現出農民的勞動價值。
近年來,“三農”投入明顯加大,在農資化肥、農機具購買、養豬、種糧等方面給予補貼,國家還設立了糧食最低收購價,向農民敞開收購。同時,大力建設市場流通體系,幫農民解決農產品“賣難”。這些舉措,減輕了農民的生產負擔,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收益,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熱情,糧食生產連年增,肉蛋菜奶供應足,城里人的“菜籃子”也越來越誘人。
然而,隨著化肥、飼料等農資價格的輪番上漲,種地、養殖成本不斷加大,農民的收益面臨縮水,增收更成了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單靠政府補貼顯然不行,最終還是要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使廣大農民通過市場交易直接獲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對農產品漲價應當客觀算賬、理性看待,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產品價格“水漲船高”也在情理之中。漲價固然對市民的生活消費帶來壓力,但它同時也緩解了農民的生產壓力,有助于農民增收。如果不顧客觀情況,農產品一漲價就被調控打壓回“原形”,表面上看是保住了“菜籃子”,實際上卻損害了“菜園子”,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
從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來看,這些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溫飽邁進小康,城鎮職工收入大幅增加,家庭消費不斷升級,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越來越小。農產品價格合理上漲,大多數市民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會給他們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當然,農產品價格上漲對于城鎮中的低收入群體影響較大,政府還是應當加大補貼力度,解決他們的實際生活困難。
農民的“菜園子”連著市民的“菜籃子”。建好“菜園子”,需要政府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多為農民著想,多替農民分憂,在農產品價格調控上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只有“菜園子”生機勃勃,“菜籃子”才能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