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離不開“菜園子”
生產是消費的源頭,“菜籃子”的穩定離不開“菜園子”的建設。在社會強烈關注市民“菜籃子”的同時,農民的“菜園子”也理應受到足夠重視。
農產品價格如何,不僅關系到城里人的生活消費,更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水平。平心而論,農民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和壓力要遠遠高于消費者。無論是種糧還是種菜,從撒上種子那一刻起,少不了要澆水、施肥、除草、滅蟲……辛勤勞作幾十天甚至大半年,一場大水就可能讓到手的收成打了水漂,血本無歸。就算收成到手,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心里還是直打鼓。 一斤糧、一斤菜,常常只賣出一瓶礦泉水的價。這樣的價格,顯然沒有完全體現出農民的勞動價值。
“最后一公里”菜價上漲最多為哪般?
記者從菜地、批發市場到城市菜攤追蹤菜價發現,蔬菜從收購到批發一般加價25%左右,但從批發市場到城內的零售市場,加價往往超過50%,其中少數菜品價格甚至翻倍。城內運輸難,賣菜成本高,使“最后一公里”菜價上漲幅度最大,讓部分市民明顯感到買菜的壓力。許多人想不到,這么多配送中心沒有一輛合法的運輸車輛。原因是國內還沒有出臺明確的蔬菜運輸車標準。”
一頭豬拱起多少通脹預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的幾次嚴重通貨膨脹,都伴隨著農產品價格的明顯上漲。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羅斯巴德認為,一旦農業這類最弱勢部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大幅上漲,就標志著全面通貨膨脹開始形成。這說明農產品價格是處于價格上漲鏈的末端而非源頭。究竟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引發了通貨膨脹,還是通貨膨脹推高了農產品價格?在新的經濟發展條件下,要辯證分析。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國英研究員表示,以小麥生產為例,正常年景下原料投入、打工的機會成本以及隱性地租成本,會占到產品銷售額的90%左右。如果投入因素分散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它們的價格普遍上升,必然是國民經濟的總供需平衡發生了變化,其后果必然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秀清、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辛賢表示,在過去的20年間,我國農業減產對CPI上漲幅度的影響在大幅下降,2003年我國農業減產引發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僅為6.6%,而實際上漲13%,也就是說其余50%的農產品價格漲幅是農業以外的因素導致的。
農業部農研中心主任宋洪遠表示,農產品價格上漲帶動CPI上漲僅僅是一種現象,并不表示農產品價格上漲是通貨膨脹的原因。2008年實施4萬億元投資計劃,2009年信貸投放量高達9.6萬億元,同比增加95.9%,今年上半年信貸投放量增加4.6萬億元。我國廣義貨幣總量達到67.4萬億元,同比增加了18.5%,遠高于我國真實經濟的增長速度。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推動CPI走高。
來源:新華財經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