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創新中走向大發展大繁榮——我國“十一五”期間文化建設成果巡禮

2010年8月1日,山東省諸城市辛興社區的李敏在社區農家書屋翻看書籍。山東省諸城市依托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這個有效平臺,在全市20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成農家書屋233家,藏書120多萬冊。2010年以來,全市農家書屋借閱量達到30多萬人次,其中借閱科技書籍的20多萬人次。新華社記者范長國攝
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潮中,我國文化產業異軍突起,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加強;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日益加深,文化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迸發……新中國第一個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五年發展規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各級文化部門注重以人為本,深化改革,把保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我國文化建設全面快速發展,亮點頻現,取得了明顯成效。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十一五”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進入快速、穩定的重要發展期。2009年,全國共有縣級公共圖書館2491個,覆蓋率達到87.16%。縣級文化館2862個,覆蓋率達到100%。鄉鎮(街道)文化站38736個,覆蓋率達到94.8%,基本實現了“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全國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已達1450家,文化輻射力得到空前提高。
·相關新聞
“十一五”改革盤點
“十一五”正漸行漸遠。這是“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聯合出現的五年、是新農村建設扎實推行并取得喜人成果的五年、是在國際金融風暴下逆風飛揚創造發展奇跡的五年、是跨越新中國建立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歷史性節點的時刻、是遭遇歷史性自然災害堅強振奮自救的五年…… “十一五”民生建設回眸: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調結構 促發展 惠民生--"十一五"重大工程和項目巡禮
——至2009年底,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2814個縣級支中心(縣級覆蓋率96%)、15221個鄉鎮基層服務點(鄉級覆蓋率44%)、與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村基層服務點75萬個,其中配備文化共享工程專用設備的47.5萬個(村級覆蓋率75%)。
——解決基層群眾看電影難問題的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取得初步成效,農村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服務監管平臺、農村數字電影的供片體系和覆蓋全國的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網絡目前已經初步建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成效卓著。2006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32億元,用于補助中部地區貧困縣和西部地區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48.5億元,實施了農村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工程建設。
——農家書屋工程自2007年實施以來,截至今年初,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24萬個。而每一個農家書屋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于1000冊,報刊不少于30種,電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種。
有數字顯示,2009年中央財政對地方各項文化工程資金投入取得突破性進展,總量達到30.59億元,比2008年增加8.92億元,增長41%,中央財政還安排免費開放專項經費20億元,重點補助地方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所需資金,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