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5年,隨著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也將普遍較快增加。制圖:唐春成(人民圖片)
細讀五中全會公報,字里行間流淌著濃濃的民生情懷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處處體現著黨中央對民生的重視。
無論是制定“十二五”規劃時明確的“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還是強調堅持科學發展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對今后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闡述,更為百姓勾畫出一幅“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的美好圖景。
未來5年,哪些民生難題有望破解?哪些薄弱環節將得到加強?民生領域將邁出怎樣的改革步伐?人們在期待。
社保網越織越密
●探索社保體系城鄉一體化,建立正常的養老金調整機制
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只有建立起覆蓋城鄉所有居民的社保體系,才能為百姓解除后顧之憂,讓百姓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對未來有良好的預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副所長金維剛表示。
金維剛說,如果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待遇水平低,老百姓必定會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方面產生擔憂,即使收入提高了,也過得不安穩,不敢消費,進而影響生活質量并拖累整個經濟運行。
健全社保體系也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內容。一方面,只有將過去缺乏社會保障的各類人群逐步納入社保體系,讓人人都享有社會保障,才能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政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不斷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過程,這也會使各類社會群體從中受益。社會保障還能使財富分配更加公平。研究顯示,很多國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數在0.4甚至0.5,通過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基尼系數會降到0.3以下。
金維剛認為,收入的提高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但社保體系的建立健全則完全可以推進得快一些,并盡可能將所有人都納入進來,實現“全覆蓋”。
展望“十二五”,健全社保體系應重點加強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