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錢存銀行追不上物價
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嚇一跳。可為何在銀行存了33年的錢只有這么少的利息呢?回想上世紀九十年代,銀行利率隨通貨膨脹率浮動,加上當時的價格補貼,利率一度曾超過百分之二十,是不是銀行計算有誤呢?
王燕鳴教授告訴記者:“當時銀行還沒有現在轉存、定投等服務,湯婆婆的本金過了定期時間之后,其余就都按照活期利率來計算,所以利息不高。”
“中國的物價從上世紀50年代直到80年代初都是比較平穩的。1987年價格闖關之后,物價從計劃價格向市場價格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大的通貨膨脹。”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錢存在銀行里往往趕不上物價上漲。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資源的價格重估等因素都預示著物價仍會提高,這個過程是正常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和物價都會有提高。”王燕鳴表示,“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是一個明顯的過程,所以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富顯得特別重要。”
抵制通脹:
沒有一種投資絕對保值
今年以來,市場上“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糖高宗”、“油它去”逐個來襲。通貨膨脹的陰影仿佛又籠罩在市民的頭頂了,讓口袋里的錢保值越來越成為市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專家認為,其實沒有一種投資是絕對保值的,19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崩潰,日本房價、地價不斷下跌,一直到今天還沒漲回去。今天看起來,金價似乎不可一世,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后,黃金被一些國家、炒家打壓,下跌接近40%。古玩字畫同樣如此,1990年以前,日本古玩字畫價格飛漲,但是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以后一落千丈。
王燕鳴教授提醒大家:“投資并不僅僅是買這買那。譬如,周圍所有人都認為買房保值的時候,房地產市場也就危險了。對于年輕人來說,學習技能就是一種投資,把錢花到教育上了,就有可能改變你在社會財富分配中的位置。”
網友觀點:
“當年的400元,巨款吧!”
“哼哼,再過三十年,你現在的財產,會怎樣?”
“小老百姓真可憐,有點錢都是壓箱底備災備荒的。花不敢花,存在銀行里就這么貶值。”
“33年前400元可以買多少黃金,現在的835元又能買多少黃金,有錢存銀行的人真傻,去買通貨吧,(換成黃金至少可以保值)。”
“所以說,錢要懂得用來投資,放在銀行里是沒有意義的。畢竟銀行不是給我們打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