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記者從原陽縣第二十屆“大米”節上獲悉,該縣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入挖掘當地的農業資源,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在的經濟效益。
據原陽縣副縣長周勇介紹,多年來,原陽大米以其“晶瑩剔透、軟筋香甜”等優秀品質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成為當地稻農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今年當地的水稻種植面積突破了30多萬畝,但眾多商家的訂單、基地建設,從單價到總量消化比2009年都有明顯提高,為稻農增收的吃下定心丸。
記者采訪時發現,素有“中國第一米”之稱的原陽大米,在發展中也遇到過不少波折,傷了不少糧農的心,種植面積一度由45萬畝下滑到20萬畝,引起社會不少關注。 當時,能及時扭轉農業發展不利的局面,還要得利于當地政府配套政策、措施、觀念的及時到位。
針對傷農事件,原陽縣成立專門領導小組,改善稻農用水條件、種植成本,加大新品種的選育、引進、推廣,形成了政府出招,商家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防治、統一回收、二次差價結算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原陽實現了稻農未“種”先“收”的科學管理體系。
據了解,下一步,當地將積極爭取建設國家農業示范基地,以農場形式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水稻,帶動畜牧、養殖、生態園的發展,做足農業文章,足不出戶建設新農村。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記者 楊波)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