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觀]
@王卯卯(兔斯基作者):就好比有一個中國影星發展得不錯,然后去好萊塢發展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以前我們這些動漫作者壓力很大,大家整天說我們:現在都看日本動漫,中國動漫怎么這么沒個性?怎么都不能成為流行?那些指責跟海一樣,終于有一天我們引起國際重視,能做更大了,又有人說:你怎么能跟外國人合作?
@洋芋就是土豆:有人說賣了個好價錢,也許吧,不過掐著指頭算一算,我真的不知道中國還剩下什么,也許就是那幅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吧。
@太極少年:賣了說明有價值,沒人買才是悲哀。從抄到賣,多大的進步!
@瘋貓Rachel:人家美國有迪士尼,日本有神奇寶貝,好想中國也有個自己的動漫主題游樂園哦!還沒來得及造,這些動漫人物就跳槽了啊……
@沙歟:賣掉挺好,能創收,還能集中精力做下一個。難道都要爛在家里賣不出去才叫保護文化?產品從來都是賣的,而真正屬于自己的:想象力、創作能力、文化底蘊……別人想買,也買不走。這點胸襟都沒有,那就只好閉關鎖國。
@關魚我的碎碎念:悲哀!之前還有人提議建喜羊羊、灰太狼樂園,不要建迪士尼呢!看來建啥都是迪士尼的。
[提問]
誰是喜羊羊爸爸?
兩部喜羊羊影片票房過億,各種周邊產品如火如荼,這只青青草原上最帥、最聰明、跑得最快的小羊還擔任了從英語點讀機到臺燈、紙巾、牛奶的“形象代言羊”——但是,原創動力動畫師的平均工資只有每月2500元,公司一年的贏利也不過千萬元。動漫形象火了,原創者卻得不到多少收益,這種矛盾幾乎成了國內動漫業的“慣例”。
從迪士尼到宮崎駿,許多國外動漫作者的名字即便在國內,觀眾們也耳熟能詳,然而,即便是喜羊羊這樣普及程度極高的作品,能說出原作者名字的普通觀眾也寥寥無幾。
國外的動漫行業有一個成熟的制片人制,由制片人來決定做什么,所以他能夠大力地推作者;而國內大多數動漫作者都是為政府和企業服務的,從老板的角度來說,當然更愿意推企業本身,推作者的力度不夠。而個人力量做一個作品非常不容易,可能努力很多年,也做不大。現在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中國的動漫業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也許“喜羊羊”多了,就慢慢改善了。現在問題暴露出來也是好事,暴露出來才會引起關注。
——陳雷(萬豪卡通總經理)
這也有作者本身的問題。如果作品的畫法很有個性,大家就容易去關注作者;而我們很多動漫作品缺乏個性,藝術價值有限。其實,我現在對國內的原創作品還是有點悲觀的。我們現在還沒有那種非常有潛質、具備長時間生命力的作品。比如像機器貓這樣,十幾二十年,正面的美譽度不斷增長,相關的故事不斷豐富這個形象的內涵。
——陳曦(漫畫家,作品多次入圍國內外動畫節并獲得獎項)
主 筆:張棻
素 描:宋溪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