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行政干預是權宜之策
被游資炒作的一些農產品價格已經出現了下跌跡象,但是,在記者采訪中,還有很多專家表示擔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臨時性行政管制措施是迫不得已的。“并不代表改革的方向。資源價格改革、匯率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不能回避。”
持有這種觀點的專家不在少數。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也認為,在通脹反擊戰中,要慎用價格干預。行政干預價格只是權宜之計,在特殊時期,偶爾為之,應對下市場失靈尚可接受,但絕非長久之計。
劉元春也表示,在當前流動性過剩情況下,大量資金開始向其他投資品市場轉移和釋放,直接導致貴金屬、收藏品、部分農產品價格出現輪番急劇上漲。其中,最突顯的就是農產品價格沿著大蒜、生姜、大豆、蘋果、籽棉路徑進行擊鼓傳花式的蔓延。
“當前的通貨膨脹預期是嚴峻的事實,而且10月份的CPI超過4%,根本原因就是國內貨幣流動性問題。”夏斌表示。
最近還有消息稱,中國工商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截至本月20日止,新增人民幣貸款已略超2000億元,這讓年初設定的7.5萬億元新增信貸的目標可能或被突破。
■鏈接
銀監會:嚴查信貸資金炒作農產品
南方日報訊(記者/黃倩蔚)今年7月份以來,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價格總水平逐月攀升,特別是以農產品為主的城鄉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成為推升價格總水平的主要因素。日前,銀監會也下發文件,要求嚴查防范信貸資金挪用于農產品炒作的行為。
銀監會強調,要加強涉農信貸資金用途管控,從源頭上控制信貸資金挪用風險,嚴肅查處信貸資金挪用于農產品炒作、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規行為,抑制不合理信貸資金需求。加強貸款“三查”,嚴格執行放貸條件,強化風險監測和流程管控,保證資金安全,切實防范涉農不良貸款反彈。同時,督促和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緊密結合相關農產品價格形成因素,安排資金投放于造成供給缺口的主要環節,扶持生產,保障供應,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銀監會還要求各家銀行要結合當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嚴峻形勢,繼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及時足額發放農產品收購、種植等貸款。對現期農產品貸款投放時間集中、投放量較大、信貸規模較緊的機構,要合理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堅決壓縮非農貸款,增加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的信貸資金。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