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平谷區政府與北京市農研中心正式簽約,成為本市首個“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研究試驗區”。平谷區農工委書記吳連江在簽約后表示,目前平谷已經制定農村社區化管理的全區規劃,全區273個村莊將逐步整合撤并,打造新型生產生活社區。
“基本思路就是小村并入大村,農村向小城鎮集中。”吳連江說,根據最新規劃,在平谷區16個鄉鎮273個村莊中,平谷新城周邊的18個村莊將并入平谷新城;馬坊、峪口、金海湖等5個市、區級重點小城鎮則將就近吸納周邊村莊,形成新型生產生活區;余下的11個鄉鎮將各自打造2-3個大型生活社區。
“撤并部分村莊后,部分農村勞動力將向第二、三產業集中區域聚集,而原有土地通過流轉實現專業化、規模化運作。”吳連江說,作為新農村經濟試驗區,平谷區在村莊撤并工作中將結合“社區化管理”,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務。
焦點1:土地問題
土地將規模化經營
農民上樓,土地何去何從?吳連江表示,農民上樓后,可通過3種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從而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一是農戶間的流轉,使土地集中到某一戶農民手中,讓真正想種田、會種田的農民留下來,成為種田大戶。二是成立土地合作社,反租農民土地。農戶按入社土地產生的效益以及跟合作社的約定獲取分紅收益。三是農民自愿將土地流轉出去,集中向社會出租轉包,發展現代農業項目。農民成為項目的工人,同時可獲得土地出租的收益和打工的收益。
利
有利發展“專業”農民
吳連江表示,土地流轉一方面有利于土地的高效利用,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從而提供大宗農產品,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社會分工,讓一部分農民依靠大面積種植,成為“專業”農民,而另一部分農民從農事中解放出來,靠務工收入成為工人。
弊
部分人暫失土地收益
“當然,土地流轉有些時候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吳連江說,目前農產品價格較低,農民種田收益不高,一戶4口人的家庭,僅靠每人一畝三分地的收益,可能一年也不
足5000元。隨著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種田的收益也可能提高,但土地一旦流轉出去,就必須遵照合同,農民在合同期內不可能再把土地收回來,因此將失去這部分土地收益。
焦點2:社會福利
比對城鎮標準配套
農民變居民,社會福利如何跟上?吳連江說,村莊整合撤并后,將逐步建立起大的生產生活社區,實行社區化管理。首先,在體制上,村委會將被撤銷,同時成立居委會。居委會將在社區內由居民選舉產生,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其次,在醫院、學校、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建設上,將比照城鎮標準制定嚴格規劃。例如,在5000人以上的居住區,配套大型醫療、教育、娛樂場所等,在5000人以下的社區,提供基本的服務設施、衛生室、小商店等。
此外,在戶籍方面,部分村民將按規劃范圍轉成城鎮戶口,并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權益,部分村民則保留農村戶口,通過在二、三產業就業,享受單位的社保、醫保等。
專家觀點
城市化切忌操之過急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他說,只有靠農村大量人口轉移,剩下少許村莊和少數專業農戶,農民富裕水平才能達到城市平均水平之上。
黨國英說,在城市化進程中,切忌操之過急,更不能強制,應讓農民享有實實在在的現實收益,讓農民自己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徐小青認為,城鎮化應該是一個自然緩慢的過程,不能依靠行政力量強制實施。他表示,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按照國家的土地政策,尊重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其次,城鎮化更不能只靠“拆”,要有二、三產業做支撐,為上樓農民提供創業資本和就業機會。
試點情況
2000戶村民先“上樓”
作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馬坊已率先起步。吳連江說,馬坊鎮的打鐵莊等9個村莊的2000戶村民將率先“上樓”,實現農轉非。
馬坊鎮政府負責人表示,居民樓建設資金以及村民拆遷補償款主要來自政府投資。據了解,去年,首批5棟拆遷樓竣工并交付使用,打鐵莊的村民成為首批入住居民。居民上樓后,騰出的宅基地將開發使用,發展經濟。
“村民上樓后,原來的村委會將過渡為居委會,村民也將被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這位負責人表示,今后,馬坊鎮22個村的村民都將陸續轉為城鎮戶口,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這名負責人表示,在上樓農民就業問題上,馬坊鎮有著先天的優勢,馬坊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將為搬遷村民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