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好事難為,好人難當。在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提起張運柱,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好人。之所以說他是個好人,是因為他是個老實人,人品好,心態好,是個善良正直,愛崗敬業的人。
張運柱出生在濟源市王屋山下一個偏僻貧窮的小村莊。從小受到愚公移山精神的影響,鑄就了他善良、正直、樸實、堅毅的性格。高中畢業后,在農村當過民辦教師。1972年參軍。1988年轉業到河南省農業報社編輯部工作。1989年考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農工委辦公室工作。2000年任農工委辦公室副主任至今。參加工作38年來,由于他工作勤奮敬業,為人忠實厚道,先后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工會先進分子;連續3年年終考核被評為優秀;2009年被評為河南省省直機關抗旱澆麥奪豐收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人大成立30周年先進工作者。
作為農民的兒子,張運柱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對農民的生存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從黃土地到軍營,從編輯部到國家機關,始終堅持一個目標:“要替農民說話”。90年代,農民負擔重,干群矛盾大,有的農民到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上訪,直接要求張運柱接訪,要不然就不走。看到有的農民一邊討飯一邊上訪,他掏出身上僅有的錢送其作飯費。開封縣土山崗鄉南黃村四組農民李少強因抵制不合法負擔,三次被抄家,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絕境,孩子睡在地上,李少強帶著妻子一邊討飯,一邊上訪,夫婦兩的身體羸弱不堪,對生活幾乎失去了信心。張運柱接訪后,眼含熱淚撰寫請示報告,向省里主要領導反映了他們一家的不幸遭遇,河南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嚴厲查處。為徹底減輕農民負擔,密切干群關系。張運柱先后在農民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發表減輕農民負擔方面的文章20多篇,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推動了農民負擔問題的有效解決。
張運柱同志經常說:作為一個平常人,在給別人帶來幸福的同時,自己也就得到了幸福和快樂。2002年4月的一天,張運柱同志正在濟源農村老家侍奉有病的老母親,突然接到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電話,通知他到鞏義市南部嵩山深山區的西溝村駐村幫扶,他二話沒說,放下電話,揮淚告別老母親,打起背包就出發。當時的西溝村是省級貧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有的特困戶每月消費不到1元錢,有的村民連鹽都買不起,當他了解到村民生活狀況,他的眼睛濕潤了,淚水直在眼眶里轉。此時的他暗自下決心,要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多為老百姓辦好事、實事,讓這里的村民早日脫貧致富,并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從此他吃、住在村,和這里的村民一起拉耬播種、一起上山栽樹、一起割麥子,一起跑項目,結下了不解之緣,多次過家門而不歸。村民趙大娘病了,他拿出600多元現金,陪老人到鄭州治病。趙大娘激動地說:“俺今年80多歲了,還是第一次到這么大的醫院看病,老張真是個好人……”天冷了,他又為村里的孩子買來20件新毛衣;帶領村民興修水利,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畜牧養殖業,村民沒錢,他墊支1200元購買種子,墊支29000元購買水泵,先后共為村里墊支47000元,協調項目資金100多萬元;村民種養技術落后,他利用節假日,請來著名種養專家到村里為農民授課。妻子打電話過來,說兒子患了高燒住院,他仍數過家門而不入。兒子住院一個多月,妻子瘦了,頭發白了,他流淚了,但這是理解的淚水,是感動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
張運柱同志今年59歲了,作為一名近40年黨齡的老黨員,幾十年如一日,時刻把“立黨為公,勤政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他對自己要求嚴格,積極進取,奮斗不止;對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無私奉獻;對同志真誠相待,寬以為懷,樂于幫助,在他的心目中,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近年來,人大農村工作任務重,工作量大,張運柱同志不顧年齡大、體質弱,經常是一個材料沒寫完,另一個材料又壓在手上,加班加點是正常的事,一年到頭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雙休日或節假日,有時為了趕一個材料甚至是日夜連臺,通宵達旦。由于工作勞累過度,張運柱同志患有嚴重的腦供血不足。有人說,男人是家庭的頂梁柱,他不但長年累月奮斗在崗位上,而且有時還強忍病痛,照顧83歲體弱多病的老母親和93歲的老岳母,尤其是岳母常年臥病在床,有時得背著上下樓,經常還得端吃喂藥。多年來,兒子的學習和工作,他從來無暇顧及,也很少過問。2007年,他的妻子患了乳腺癌,病情比較嚴重,在醫院治療期間,先后經歷了幾個月時間,他從沒有耽誤過一天工作,而是利用休息時間照顧妻子,有時遇到妻子病情加重時,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常常深夜回家。
張運柱是一個好人,一個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他在河南省人大常委會農工委辦公室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奮斗著,沒有很高的職位,也沒有驚天地動地的事業,他卻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向身邊的人播灑著愛與真誠,這使記者不禁想起一首歌:你是一個好人,一看就知道有顆好心。生活得忙忙碌碌,忙碌得認認真真……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焦宏昌 通訊員 陳波)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