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實驗考驗政府大智慧
“如果有關部門放下姿態,去和這名小學生溝通詢問,邀請市民代表參與選樣過程、邀請中介科研機構參與檢測過程,公眾還會如此質疑嗎?”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設問。
事實上,至4日晚,無論工商部門,還是“不相信小學生實驗”的中國食用菌協會,都未找張皓及其指導老師溝通。
“我認為沒跟孩子接觸、未經調查,就質疑孩子的檢測不科學,是不客觀的。真希望相關部門與孩子先接觸一下,肯定孩子去探究這個事情的精神。”劉建華說,“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實驗,會引發這么大的社會關注。”
張皓的媽媽王娜說,如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甚至能有與部門對話的機會,對孩子無疑是一種鼓勵。但對張皓來說,他的實驗已結束了,事情已過去了。張皓并不知道“工商局”是干什么的。但他的小實驗帶來的震動仍然在大人世界里擴展。公眾不斷反思政府部門應對這個小實驗的智慧。
“我只要公開信息,就OK了。”竹立家指出,有關部門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眾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齊全,不管信息是否空洞無物,這直接導致信息公開流于形式。“這種工作方式和態度實際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感。”
“也應反思如何看待公民個體的監督和舉報。”何兵教授認為,政府部門應該更友善地對待監督和舉報,不能認為監督就是對立。尤其在食品安全領域,利用好社會監督,反而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好途徑。
“北京市幾千萬人吃飯。市場上僅醬油就是數十種,僅靠一個工商部門幾十上百號人,顯然不可能完全監督好。”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提出,目前一些監管部門的鑒定機構,不對消費者個人開放。因此消費者懷疑食品被污染時,很難檢測或舉證。如果暢通這個渠道,無疑將壯大食品安全監督力量。
“我們一直在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包含探索真相和承擔社會責任兩重意義,我們希望每一個公民、每一個政府部門,都具有這樣的科學精神。”劉建華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