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老人與老伴馬林榮到梅林農產品市場買菜,一位小伙子遞給老兩口一份內蒙古罕特罕酒業公司的“投資”宣傳單,并讓老人留下聯系電話。
“后來就電話不斷,又是喝早茶、又是‘一日游’,接下來就要求我們投資”,鄭海老兩口經不住誘惑、當月就借資5萬元給該公司。市民樓先生說,他父親在路上接到一家內地酒業公司宣傳單,隨后參加了該公司一個活動,當天就借出了30萬元。
資金進來即被瓜分
業內人士直言“很多公司可能年底前撈一把就會走人”
姜順發老人在羅湖區一幢大廈里碰到一家高科技公司宣傳人員,聽到40%年息回報的承諾,老人和朋友投資了3萬元。可20多天后,這個公司就人去樓空了。一位市民說她曾投資一家公司,“不僅35%的年息兌現不了,連2萬元的本錢都打了水漂。”……
近年來,深圳多起非法集資接連“崩盤”,受騙的投資人血本無歸,只能空攥一紙合同,欲哭無淚。從事“吸收公眾存款”業務的深圳融匯通投資公司的一位經理坦言,他們只需要掛一塊牌子、租一套房子、放幾個桌子、擺幾部電話、招幾個人就可工作,公司一夜間突然消失不是什么復雜的事,投資人追討損失卻難上加難。
當地媒體在調查中發現,某礦業(集團)不過只是內地一家僅有26萬多噸開采權的私營小煤礦,其深圳分公司未在深圳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之前就有過一次“玩消失”。一位參與調查的記者說,如果它再玩“消失”,投資人投進去的錢找誰要去?
一位由投資人變為“業內人”的知情者向媒體透露,許多投資人的資金一進“公司”就被瓜分殆盡,他更直言“很多公司可能年底前撈一把就會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