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我國住房市場房價高企、不少群眾盼安居的背景下,在桂林市區(qū)內的驂巒、錦繡樂園兩個小區(qū)內,卻有64套政府“安置房”近10年來一直無人居住。記者深入采訪時發(fā)現,這些“安置房”閑置十年與政府不愿直面“搬遷難”密切相關。
“空房”其實早就有主,只是他們不來入住
日前,記者來到驂巒小區(qū),只見小區(qū)內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6棟住房依次而建。記者看到,這一小區(qū)每棟樓上都掛著“政府安居房”的標牌,竣工日期為2000年。現場采訪的幾十位住戶均表示,他們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竣工之后搬遷過來的。但奇怪的是,小區(qū)里卻有幾十套房迄今為止沒有人居住,一閑置就是10年。在錦繡樂園小區(qū),也存在類似情況。兩小區(qū)加起來的閑置“安置房”共計有64套,記者粗略估算其市場總價應該在4000萬元人民幣上下。
驂巒小區(qū)物業(yè)管理辦公室一位姓蘇的管理員介紹:“這些房子都是空著的,但其實早就有主了,只不過房主都不肯過來住。這些房子都是房產局的安置房,產權屬于房產局,房產局給誰住都行。”
桂林市房產局公房管理科的一名姓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10年前桂林市搞舊城改造,需要搬遷一些居民。政府就選擇了環(huán)境和戶型均較好的小區(qū)供拆遷戶選擇安置,驂巒小區(qū)和錦繡樂園小區(qū)就是其中的兩個。“這些空著的住房就是安排給濱江路街景改造項目的拆遷戶的。”
這位負責人介紹,這些空房的“房主”目前仍在原址不肯搬遷。這些“釘子戶”有的是特困戶、有的是關系戶、有的是領導親戚,他們在那邊“釘”著不拆遷,這邊準備好的安置房也只好空著,誰也不敢動。
“破爛樓”久拆不下成“空房”閑置“罪魁禍首”
記者深入采訪時發(fā)現,60多套安置房10年空置,與漓江景區(qū)濱江路改造項目密切相關。濱江路是桂林市區(qū)一條集漓江、象鼻山、獨秀峰、伏波山、王城等精華景點為一線的旅游黃金大道,歷來都是中外游客游覽桂林的必經之路。
早在1998年,濱江路上破爛不堪的危房,就被確定為舊城改造的重點項目。為此,桂林市規(guī)劃局、拆遷辦、濱江路改造工程指揮部等多部門先后召開會議,動員了298戶拆遷戶中的236戶搬遷,但仍有64戶始終不愿搬遷。
記者日前來到這片距離漓江只有不到20米、拆遷拆了十多年拆不干凈留下一個爛攤子的待拆遷區(qū)域看到:不僅樓房破爛不堪,而且治安混亂,垃圾滿地。記者連續(xù)敲響了20多家住戶的房門,只有兩家房里有人。“我們是在這里租房的,房主大部分都搬走了。”一名自稱姓唐的住戶說,“房租不貴,又近漓江,游客多,但治安很亂。”
多位堅持不搬的住戶認為:“早在1999年4月,我們就把購房預付款交給了桂林市房產局,但政府不給發(fā)房產證,我們就堅決不搬。”
據桂林市房產局負責人介紹,1999年,桂林市房產局確實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收取了濱江路80多戶公房住戶的部分房改預售款。但在審查中發(fā)現,由于已經確定這部分直管公房屬于拆遷范圍,不允許出售。因此,拒搬戶提出的要求是就地房改,將房屋性質由公有房改成私有住房,這明顯違反了國家政策。“我們無法辦到,也就不可能給他們辦房產證。”
桂林市房管局的統(tǒng)計也表明,拒不搬遷的只有64戶直管公房住戶,由于物業(yè)缺失、環(huán)境惡劣、治安混亂,大部分戶主都另有住處,實際上只有不到20戶住戶仍在此地居住。“拒搬戶的目的就是要挾政府,試圖辦下房產證好‘坐地起價’。”
桂林市安監(jiān)局等部門曾對這幾棟樓房作出了如下鑒定:現狀的危險等級為D級,即整棟危險房屋。房屋墻體有倒塌的危險,危及整棟房屋的安全,應盡快拆除,以保障住戶和周圍行人的生命安全。
十年“搬不動”,政府為何不作為?
一方面是已經成為危樓的直管公房始終“搬不走”“拆不動”,另一方面則是積極投入城市改造的國有企業(yè)生存步履維艱。
負責這個項目拆遷改造的桂林市馳桂房地產開發(fā)公司的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濱江路街景改造工程項目總用地面積6869平方米,規(guī)劃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計劃投資8000萬元。“我們已經投入了前期資金3000多萬元,但由于這64戶拒不搬遷,使得工程遲遲無法動工,企業(yè)因此面臨破產。”
桂林市拆遷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3年開始,歷經兩級法院的判決,均要求拒搬戶徹底搬遷。
桂林市秀峰區(qū)一位政法干部向記者透露:隨著時間推移,拒搬戶在對付強制搬遷越來越有“經驗”,一是采取措施不斷集體上訪,造成“法不責眾”的印象;二是拒搬戶采取手機聯(lián)系,平時分散在多幢樓房,一旦發(fā)現強制執(zhí)行,就遙相呼應,并多次打出“政府強行拆遷違背民意”“誓死捍衛(wèi)我們的權益”等橫幅,并煽動周圍群眾圍觀參與;三是拆遷戶故意‘留守’了多名70歲左右的老人,讓執(zhí)法人員有所顧慮。
濱江路街景改造工程項目的“破爛樓”久拆不下,60多套“安置房”又空置10年,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這在當地干部群眾中造成了很大不良影響。“這與地方政府領導只想做‘太平官’,不敢依法執(zhí)政息息相關。”
桂林市一些群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于一些‘太平官’來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況這起久拆不下的‘破爛樓’已歷經好幾任市領導了,誰都是能拖就拖。這起拆遷案已成為考驗當地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一個‘風向標了。”
桂林市一家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律師曾凡強說,直管公房長期無法搬遷,政府“不作為”的證據顯而易見。“當務之急是政府要形成合力,依法行政,這片影響桂林市形象的‘破爛樓’才可能拔掉。”
記者多次通過各種渠道與桂林市相關政府聯(lián)系,但市委市政府領導均以“事情較為敏感”“牽涉問題重大”等方式,拒絕接受采訪。桂林市房產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都是國有資產,浪費就浪費吧,這是上級領導們的事,我們也無可奈何。”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