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這時風車一冬天跑下來至少要運輸100萬斤糧食,除干打凈,俺也得落150張老頭票,雖然張緊點,俺心里高興”。12月8日,該縣孔集鄉王于莊村民張衛生高興地說。
記者了解到,眼下雖然是冬閑,但孔集鄉總是想方設法讓廣大農民不閑著,讓他們走出家門,學技術、找商機、忙充電。
積極組織群眾把閑置農機用于運輸、加工等產業
秋收冬藏之后,農產品流通成為平度鄉村冬忙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穿梭往來搞販運的“夫妻車”則是農產品流通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它拉長了冬季農民增收的鏈條。一對夫妻一輛車,夫妻倆共同合作搞販運成了絕好的搭配。一趟下來收入二三百元,多的達到五百元。張石開今年35歲,以前是一名出租車司機。這兩年卻開起了三輪車,走街串巷幫人磨草料。起初覺得磨草料又臟又累,不太愿意做這苦差事,但干了一段時間后,他覺得掙錢不少。因為農村喂養雞鴨豬羊等畜禽的戶很多,每家每戶都有一些花生秧、紅薯秧等農作物的“下腳料”,這些東西磨成草面后再摻些麥麩、米糠、玉米面等精料就是畜禽的好飼料,可以變廢為寶。所以他每到一個村都要磨上好幾天才能滿足需求。遇上養羊大戶,他一天能磨3000斤草料。每市斤加工費是0.12元,一天下來能掙300多元,平時每天的利潤也在200元左右。每年從十月份開始能磨到來年的三四月份,夏秋兩季沒活時,他就忙農活或去建筑工地打工。據了解,眼下僅孔集鄉就活躍著150多個糧棉、瓜果蔬菜、建材、木材等農機運銷專業戶,還有一部分大型農業機械、小型農機具在參與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田間管理等。
開設免費培訓班,農民冬季里“充足電”
利用多媒體、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傳授電腦應用及大蔥、山藥等高效農業種植技術。并結合農民需要,利用冬閑組織沼氣、栽培、農機等技術人員送科技下鄉,接受農民咨詢,發送技術資料。同時,該鄉今冬以來,已培訓農民500多名,現場接受農民咨詢600多人次,發送技術資料兩千多份。成立工程建筑隊,吸納具有一定建筑技術的農民到外地或本地從事工程建筑。針對建設工地需求,把有建筑、裝修和搬運等特長的農民組織起來,“見縫插針”地找活干。目前,該鄉從事建筑工作的農民達600多人。
冬季畜用飼料充足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
近年來,該鄉王莊村村育齡婦女華景潛心鉆研白兔飼養技術,并很快致富。致富后,她購買了一批白兔飼養方面的書籍和光盤,并在鄉計生協會的幫助下在家里建起了一個小型書屋。讓鄰居和臨近村的人學習。她告訴記者,今年她準備擴大養殖規模,爭取年收入達到3萬元。目前,在孔集鄉像華景一樣建起“農家書屋”的農民有50余戶。全鄉已有2000余人從事畜牧養殖,可促使農民戶均增收近千元。
在該鄉王于莊村,村支書劉樹連興奮地說起該村從“三多一少”到“一多三少”的變遷。這個村過去是有名的“落后村”,前些年,村民們守著二畝薄地生活,一到冬季,村里便出現“三多一少”現象:打麻將賭博的多,溜街趕滑會的多,沒事侃空的多,忙致富想掙錢的少。這幾年,隨著黨的富民政策不斷深入人心,農民冬天也都忙起來了,出現了“一多三少”:想致富忙掙錢的多了,賭博、曬太陽消磨、上街溜空的少了,老少爺們都是一門心思撲在發家致富上。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記者 唐學波 通訊員 夏金明)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