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職醫改的8個全國首創
■1984年夏,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斷奶”
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的上級主管(撥款)單位——武漢市第一商業局撤銷,與第二商業局、市財貿辦公室整合成武漢市商業委員會。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就此“斷奶”,無一分錢撥款,卻成為中國最早走向市場的醫院。
2000年7月,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成為中國第一家改制成功的國有醫院。全院職工以國有身份置換股權,成為持股人。醫院定性為“非營利性醫院”,不能分紅,董事長、董事會成員也不拿年薪,像過去一樣,醫院所賺的錢用來發展醫院和改善職工福利
■1984年底,首創職工“保險醫療”
“斷奶”后的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向商業企業職工推出“保險醫療”,既為企業減負,也讓職工能拿醫療卡看病。到1998年,“保險醫療”吸引175家企業5萬多職工參保,引起全國轟動。前來取經的職工醫院絡繹不絕,“保險醫療”還救活了國內幾家瀕臨死亡的職工醫院。
1997年12月18-20日,在上海舉行“醫療保險的基本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黨委書記王際德應邀參加,并作了題為“保險醫療有保障”的發言,該院創立并形成的保險醫療模式,與美國健康維持組織(HMO)十分相似,引起中外專家、政府官員和新聞媒體關注。
■1984年,在全國率先推出導醫、導診服務
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引入薄利多銷的商業經營理念,提出“薄利多醫”的醫院經營理念。這一年,他們把商業“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引入醫療服務,提出“病人至上、優質服務”的服務理念。在全國率先推出門診導醫、導診服務。
■1996年7月,在全國最早推出“分娩封頂價”, 蟬聯“接生狀元”
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推出順產800元、剖腹產1900元的分娩封頂價。因為便宜,“生孩子到商職”成為武漢地區眾多產婦的選擇。除了武漢三鎮,甚至黃陂、蔡甸等郊區產婦也舍近求遠,紛至沓來。
執行“封頂價”后,病房一下子火了,婦產科日留院病人增至80-90人,高峰時突破120人。武漢地區“接生狀元”的位置,商職醫院連續坐了10年。至1998年,該院已占據了武漢分娩市場13%的份額。
■1996年,設立“病人庫房”
醫院病房實行規范化管理,不允許病人將行李帶入醫院。武漢商業職工醫院專門在病區設立“病員庫房”,專門為農村病人保管暫時用不著的物品,出院時再帶回。
■1997年,40余病種執行封頂價
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相繼在外科、婦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科室推出40余種單病種封頂價。每項價格幾乎都比大醫院同種手術便宜一半以上。
如膽囊手術,大醫院多在8000元左右,這里封頂2800元;扁桃體摘除術,別人起碼1500元,這里不超過900元。
一個便宜三個愛。聞訊而來的病人越來越多,醫院當年門診量就達60萬人次,其中80%以上是工薪階層和下崗職工。
2006年5月24日至26日,衛生部在浙江寧波召開全國單病種收費管理座談會,九省市衛生廳局參加,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被特邀介紹單病種收費封項的做法和經驗,受到衛生部領導、專家和參會代表的好評。
■1997年7月,全院免收掛號費;檢查費優惠10%;向所有患者推出議價
為消滅病人掛號排的長龍,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取消掛號費,消除了平診與急診之分,也消除了平診與專家門診之分,病人隨到隨看,把醫院資源最大化地提供給患者,一舉解決看病難。同時宣布,110種檢查項目收費優惠10%。
這一年,商職在單病種封頂價的基礎上,對疑難病和并發癥多的復雜疾病推行了議價。醫患雙方坐下來,一項一項進行討論,最后確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協議價格。
1997年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欄目以“議價議出了大市場”為題,兩次報道了該院為民解困舉措。
2009年7月,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在封頂價、議價的基礎上,推出“手術你給價”的舉措,解決極度貧困人群的手術問題。
■1998年,掛牌“為民解困醫院”
2月28日,下崗職工王良秋、劉寶春飽含熱淚為武漢市商業職工醫院的新招牌——“為民解困醫院”揭牌。這是武漢市體改委針對商職向困難企業、下崗職工和其他困難市民提供優質、優惠醫療服務而授予他們的榮譽。
這一年起,“為民解困醫院”的具體做法是:各項檢查費(CT、磁共振除外)和輸液費優惠10%;床位費優惠20%;對24種單病種實行封頂收費;部分病種手術可以議價。
【背 景】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歷程
自1984年中國政府第一次提出醫療體制改革,到2004年經過了20年的發展,經歷三次大的醫改。2005年至2009年歷經4年的醫療體制改革醞釀、調研、研討和制定方案等過程,終于出臺了《意見》和《實施方案》。
▲20世紀80年代,醫療體制改革啟動階段
醫改時間:1984—1991年
醫改文件:《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
指導思想:醫療體制改革初步嘗試階段
醫改結果:1984年8月,衛生部起草了《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1985年成為醫改啟動年,衛生醫療機構實行放權、讓利、搞活,實行鼓勵創收和自我發展的政策;改革收費制度。醫療機構創收動力趨強,政府衛生投入比重下降,居民醫療費用快速上升。
▲20世紀90年代,醫療體制改革爭議階段
醫改時間:1992—1999年
醫改文件:國務院頒布了三個主要文件。《關于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199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1997)和《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1998)
指導思想:醫療體制改革市場化嘗試階段
醫改結果:1992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提到,拓寬衛生籌資渠道,完善補償機制。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我國衛生事業的性質是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提出改革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21世紀初,醫療體制改革進入市場化階段
醫改時間:2000—2004年
醫改文件: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2000)
指導思想:醫療體制改革市場化階段
醫改結果:2000年,國務院體改辦、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衛生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新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將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進行管理。同時,2003年,SARS疫情暴露出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的脆弱,國家開始在農村推行合作醫療,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農民自愿參加,重在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來源:武漢晚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