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觀點
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主因
應該看到,2010年的物價上漲,突破了天氣異常、自然災害、供應“大小年”等常規的因素,增加了不同于往年的漲價驅動,這才使得物價走勢判斷在短短幾個月內發生了“逆轉”。正如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張岸元所說:“長期的貨幣超發結合目前時間點上整個社會成本的全面上升,是引發當前物價快速上漲遠超社會預期的主要原因。”
而此輪物價上漲更關鍵的因素在于——各類社會成本特別是基礎性勞動力成本上升,這在食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蔬菜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進入2010年,國內農用柴油、農用地膜和農藥等農資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生產、流通環節人工成本更是明顯增加。在農業從自給自足為主轉向商品化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農業核算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促使“勞動力成本”概念的出現。過去農民不把自己干活時付出的勞動看作成本,但是打工后越來越認為自己的勞動是值錢的,因此播種、施肥、除蟲、采摘等都要雇工,勞動力成本成為CPI持續走高的重要推手。業內專家認為,此輪物價上漲,只是工農產品比價的合理回歸。
未來通脹壓力會持續較大
“未來通脹壓力會持續較大,但不會出現惡性通脹。”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認為。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產品價格會呈上漲態勢。資源、土地、工資、利率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是大勢所趨,這也會推動物價上漲。但由于國內工業品整體供大于求、糧食連續豐收,加上貨幣政策正在進行調整,未來不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超過5%的單月CPI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一個溫和通脹的水平。預計2011年全年CPI都會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
劉元春認為,以農產品為主體帶動的價格上漲,其波及面和持續時間都不可低估。貨幣政策雖然已經轉向穩健,但收回流動性需要時間。貨幣政策的調整必須得力,這樣才能有效降低通脹預期。
“抑制通貨膨脹不僅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閆偉說,“這需要政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一致性,把回收流動性和防止通脹放在政策調控的首要位置。”綜合新華社電
■ 現場
發布會所有提問事關物價
盡管對于11月CPI或創新高,早在國家統計局發布之前便有多種預測,但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仍引起了全場記者最大程度的關注。
發布完11月份主要經濟數據后,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照舊請記者提問,現場5個記者的提問全部涉及物價,其中對于CPI在12月份以及即將到來的“兩節”物價水平尤為關心。
■ 新政
明年將更換CPI“籃子產品”
盛來運昨日表示,2011年國家統計局將更換物價調查的“籃子產品”。
盛來運介紹,調整的基礎就是2010年住戶調查消費資料,但由于目前的住戶調查還沒有結束,需等調查完成后才能視情況而調整。但他并未透露調整的具體時間。
此外,盛來運還透露,修訂過的房價統計調查方案以及GDP季度指標目前正在按程序報批中。
■ 聲音
●11月份物價的漲幅確實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從構成來看,仍然還是食品和居住類價格漲幅較大,共同推動了CPI的上漲。
●政策的出臺到產生明顯效果要有一定的時間。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要求,今后一個時期是可以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
■ 相關新聞
姜蒜價格下降北京降幅居首
北京生姜價格降19.4%、大蒜價格降21.7%
據新華社電 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與前一日相比(下同),12月11日,蔬菜、水產品價格以降為主;雞蛋、白砂糖價格微降;食用油價格穩中有漲;豬肉、水果價格微幅波動;成品糧、奶類價格基本穩定。
監測的21種蔬菜中有3種價格上漲,13種價格下降,5種持平。洋蔥、豇豆、苦瓜價格漲幅在0.3%—1.0%之間;菠菜、油菜、生菜、茄子價格降幅在1.0%—1.9%之間,西紅柿、四季豆、黃瓜、菜椒、尖椒、圓白菜、大蔥、大蒜、生姜價格降幅在0.3%—0.9%之間;大白菜、芹菜、白蘿卜、土豆、胡蘿卜價格持平。
監測數據顯示,11月中旬以來,全國生姜、大蒜價格持續回落,截至12月11日,累計降幅分別為8.0%、8.8%。分地區來看,除西藏外,所有省區市生姜、大蒜價格均出現回落,其中,北京、貴州的生姜價格降幅居前,均為19.4%;北京、廣東的大蒜價格降幅居前,分別為21.7%、15.0%。(記者張靜)
來源:新京報 編輯:楊鑫